央广网消息 今年以来,青海省把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就业工作作为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凝神聚力,谋良策、出实招、压责任,扎实推进所辖地区建档立卡搬迁户务工就业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一、谋良策,多措并举开发建档立卡搬迁户就业岗位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肩负着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神圣生态责任。与此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吸纳就业能力不同。位于青海东部的西宁、海东两市,集中了全省69.5%的人口,人口稠密,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其他6个州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全覆盖地区。特别是青南玉树、果洛、黄南深度贫困地区15个县,生态核心位置十分重要,各县均无大的工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低。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搬迁群众,走出去的能力弱。特殊的省情实际,决定了我省要实现3.17万户、11.89万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就必须在生态管护上下功夫,在有组织帮助搬迁群众灵活就业上见成效,在动员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上寻突破。全省各地通过开发林业管护员、草原管护员、卫生保洁员、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建设扶贫车间,鼓励企业吸纳,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召开现场招聘会送岗位、送信息、帮就业等多种办法,着力破解建档立卡搬迁户家庭就业岗位不足的瓶颈,努力做到建档立卡搬迁户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挣。截至4月底,全省共面向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2.9万户,开发了各类公益性岗位1.36万个,保证了1.36万户每户有1人稳定就业;组织企业吸纳解决就业岗位4249个;鼓励搬迁群众发展特色农牧业、开办小卖店或修理厂等自主创业解决就业岗位547个;组织搬迁群众季节性务工、建筑工地务工,解决就业岗位7038个,稳定就业率达87.7%。5月22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就业工作推进会后,各县(市、区)迅速行动、群策群力、多措并举,使全省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定就业率从87%上升到目前的92.7%。泽库县搬迁安置建档立卡搬迁户3999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3400户,通过开发林管员、草管员解决了就业岗位2300个,年人均收入21600元。通过近期组织县域内商贸、小型加工业吸纳260户260人稳定就业,通过光伏扶贫收益新增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弱劳动力就业等办法,解决了剩余建档立卡搬迁户就业难的问题。杂多县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04户,通过开发林管员、草管员、保洁员、社区管理人员等,全面实现704户每户有1人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21600元。同时组织搬迁群众采挖虫草,年人均虫草收入最低10000元。天峻县开发林管员、草管员解决就业岗位334个,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定就业全覆盖,年人均收入21600元。乌兰县依托茶卡盐湖观光旅游资源,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52户,通过从事旅游餐饮服务,制作旅游产品盐雕、治疗关节病热敷盐袋,以及开办家庭宾馆等办法,实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定就业率100%,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湟中区全区共搬迁安置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05户,通过动员企业吸纳就业、建设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务工,实现299户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定就业,剩余6户开饭馆、开小卖店等自主创业,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定就业全覆盖。

  二、出实招,倾力推动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就业落地生根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远离原生产生活区,在新的居住地发展新产业、稳定就业遇到的困难更多,稳就业任务更紧迫的实际,全省38个项目县(市、区)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3部委《关于印发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3部委〈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任务分工方案》规定,统筹谋划出实招、统筹资源下实功,倾力推动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就业工作落地生根。互助县立足靠近西宁市、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园区集聚、民族特色浓郁的优势,通过发展土族刺绣、乡村旅游、县内产业园区吸纳和组织外出务工等办法,全县611户建档立卡搬迁户稳定就业。民和县利用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1600个,年人均收入10000元。同时,未雨绸缪,在全县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各调整出建设用地15—20亩,为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班玛县、兴海县安排全县林业管护员、草原管护员、保洁员时,优先向建档立卡搬迁户倾斜,实现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其中班玛县搬迁安置的1048户建档立卡搬迁户,通过藏茶车间吸收、民族服饰加工车间吸纳、县内土建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排倾斜等方式,户均提供1.4个就业岗位,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全部就业。班玛县作为青南牧区深度贫困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稳就业岗位提供兜底性保障上,走在了全省前列。乐都区、玛多县出台激励措施,在引导建档立卡搬迁户外出务工就业上下功夫。乐都区明确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到对口帮扶的江苏省务工3个月以上,区财政每人补助5000元。玛多县是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县,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长期以来受语言、技能的影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率低。为鼓励建档立卡搬迁户外出务工就业,玛多县对赴省外务工的建档立卡搬迁户,由县财政对每人每月补助1500元,连续补助3年,力促走出去、稳就业、转观念落到实处。尖扎县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资金在县扶贫产业园建设扶贫车间3000平方米,引进4家合作社开展牛羊肉、乳制品、藏香、旅游纪念品、民族服饰加工等产业,吸纳80名建档立卡搬迁户家庭劳动力入车间稳定就业,月工资2500元。该县组织集中搬迁安置到黄河岸边“德吉村”的226户贫困群众,依托黄河风情,打造旅游观光、民宿、餐饮、采摘体验、步道健身、儿童乐园等全旅游产业链产业,仅今年上半年,接待旅游12万人次,村集体旅游收入达到500万元,户均收入达到2.2万元,实现了搬迁群众户户有产业,人人能挣钱的产业就业模式。同时,该村采取奖惩激励措施,倒逼搬迁群众积极参加劳动,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稳定脱贫,即按照搬迁群众是否遵守村规民约、是否拥护社区管理、是否积极务工就业、家庭卫生是否整洁等对搬迁户进行打分,在此基础上分配乡村旅游收入,2019年搬迁户最高分红4000元,最低分红1000元,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就业的样板。门源县整合省级扶贫资金、州级扶贫资金、本县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资金共3200万元,建设香菇种植基地,吸纳泉口镇后沟村、沈家湾村搬迁群众164人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搬迁户50人,年人均收入30000元。海西州委州政府在确保本州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全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统筹人力、财力、物力,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支持兄弟州县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导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对跨州搬迁安置到格尔木市的玉树州曲麻莱县6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偿划拨建设用地900亩用于安置住房建设;投资500万元,为安置区修建了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太阳能路灯、绿化灌溉、环卫设施、污水排放、技能培训等项目。同时,对曲麻莱县在格尔木市安置后没有能力解决稳定就业岗位的68户建档立卡搬迁户,由格尔木市兜底解决了稳定就业岗位。

  驻青央企、省内国企和省直单位积极履行社会帮扶责任,全力挖掘行业内就业资源,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打赢稳就业攻坚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面向我省藏区6州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327名,从事电网运营和维护工作,其中建档立卡搬迁户家庭子女8名,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青海分公司定向为久治县提供了37名电信正式职工就业岗位,招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37名,其中5名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月平均工资6000元。省交通运输厅吸纳了79户贫困户家庭子女79人到玉树州、果洛州和海南州所辖县收费站工作,其中建档立卡搬迁户家庭子女25人,月平均工资5000元。

  近期,全省8个市(州)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与所辖县签订了易地扶贫搬迁稳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确保我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确保党中央提出的“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在我省落地、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