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3日消息(实习记者 张圣琪)央行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比2019年多9.19万亿元;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其中12月新增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0.03万亿元,同比多增3.15万亿元。此外,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450亿元,同比多增272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746亿元,同比多增650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45万亿元,同比多1.11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8.34万亿元,同比多3.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8923亿元,同比多5444亿元。

  多位专家向央广网财经记者表示,数据充分说明,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是重中之重,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房地产金融监管的“红线”不能触碰。

  新增贷款多流向实体经济 贷款结构显著改善

  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是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数据显示,新增社融的支撑项主要来自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0.03万亿元,同比多增3.15万亿元。

  “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是今年央行工作会议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大鹏表示,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认为,央行的金融政策的重心是鼓励银行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尤其是要加大信用贷款的力度,并为小微企业提供延期还本付息的便利,这将有利于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与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分部门看,2020年信贷结构仍在不断优化。在企业端,中长期贷款保持多增。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389亿元。

  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 房地产金融监管效果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贷投放年末收官,信贷出现回落,符合季节性规律。其中,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与11月1.43万亿元新增规模相比,环比少增1700亿元,进一步回落。

  在居民端,居民部门加杠杆的速度并没有明显加快,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有所回落。2020年全年住户贷款增加7.8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5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12月主要由居民房贷构成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出现了7个月以来的首次同比少增。

  日前,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分五档设定房地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而在此之前,重点房地产企业已经试点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也就是业内所称的“三道红线”。

  “随着房地产市场饱和,在房价上涨空间不大的情况下,房价可能有随时回跌的风险。银行应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当地控制房贷的比重和规模。”董登新说。

  “如果银行贷款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市场,若遇房价大幅回调或下跌,则会对银行造成较大的风险,因此,要及早做出提防与应对。” 董登新表示,要防止房市风险扩散传染给银行,这对于防范系统的金融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陈大鹏分析,此前“三道红线”主要是针对重点房地产企业,而本次央行和银保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的监管,抓住了房地产贷款的供需两端。由居民房贷构成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在去年12月出现了7个月以来的首次同比少增,表明前期出台的“三条红线”等房地产金融监管措施正在产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