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消费者2年前在北京印巷小馆丰联广场店充值3000元,办理了一张可以打折的会员卡。一段时间后,这家店突然关门停业。之后,消费者找到印巷小馆西单连锁店继续使用会员卡消费。但最近却被告知不能再用,原因是换老板了。消费者的卡内余额还剩一半,想要维权却找不到负责人。《天天315》本期关注: 预付卡消费套路多维权难。

  请点击音频收听详细内容!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我的钱还能要回来吗?”这是绝大多数手持预付卡的消费者,在遇到老板“跑路”时的第一反应。北京的消费者常女士向《天天315》节目爆料,她两年前在印巷小馆丰联广场店办了一张3000元的储值卡。之后,常女士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去印巷小馆消费。去年,她再去的时候却发现这家店已经关门停业了。常女士在网上搜索了印巷小馆在北京的其他连锁店,发现西单大悦城也有一家店可以继续消费,对方还帮她查了余额,还剩1500多元。

  本以为可以继续去印巷小馆西单店将卡内余额消费完。就在最近,常女士和朋友再次光顾这家店,却被告知不能继续使用储值卡了。理由是餐厅已经换了老板,以前办的卡不能再用。常女士对此表示不能接受,但对方态度强硬。即便警察来了,也没有解决问题。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拨打了印巷小馆西单大悦城店的电话,对方表示去年9月份,在印巷小馆其他店办的卡就已经不能在他们店里使用了。他们不仅换了老板,还换了名字,现在叫“北京味道”,他建议消费者再去别的连锁店问一问。

  常女士告诉记者,在办卡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印巷小馆丰联广场店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也没有开具任何购物凭证。办卡之后,一共去消费了几次,消费了多少钱,她都不记得了。记者联系到丰联广场市场部,对方表示印巷小馆在几年前就搬走了,现在他们也联系不到。

  常女士目前已经向市场监管部门发起了投诉,但还没有得到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印巷小馆的公司名称为印巷小馆(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以来四次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连续4年来,每年都遭到行政处罚,一共被处罚过5次。另外,还与多家公司或个人发生合同纠纷以及劳动关系纠纷。常女士说,通过这次遇到的事,今后在预付卡消费上一定会谨慎。

  如今,预付消费成为不少商家“拴住”消费者的模式,办卡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成千上万元。然而,一旦关门“跑路”,消费者想退卡要回余款相当困难。为什么预付卡消费纠纷一直难以得到遏制?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表示:“如果发生纠纷之后,无论市向市场监管局投诉还是向法院起诉都属于事后监管。事实上,很多经营者现在已经缺乏清偿能力了,没钱了,法院判决让他还款,他也没有办法执行。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应该更加强调事前监管,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立法,明确什么样的主体可以发行预付卡,明确它的资金规模是怎么样的。发行预付卡之后,是否应当预留一部分保证金,以备将来一旦发生纠纷能够有相应的资金能力向消费者履行退款义务,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在销售预付卡时,并未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仅在其系统内登记消费者相关信息,即使签订书面合同,也多是由商家提供的格式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预付卡类案件缺席审判的比例较高。消费者申请强制执行后,很多被告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难度较大,消费者款项难以得到实际清偿。

  消费者遭遇预付卡消费纠纷时应该怎么办?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因为商家的原因不能提供服务,实际上商家违约。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要求退款。问题在于怎么退款,能不能找到相关的主体退款。首先需要明确消费者付款时是哪个主体收款的。主要看与消费者建立合同关系的主体到底还有没有钱。在其他方式行不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走诉讼途径解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