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精彩章节连载> > 正文

《通胀的真相》第四章:信用扩张不能维系繁荣

2012-07-07 00:43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诚如费雪所论述,消费与储蓄或投资的比例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更直接地认为:“社会中所有人的时间偏好就是纯利率。”    

  ◎为了应对经济的波动,当央行提高货币的发行量导致利率下降时,商人开始大量借入便宜资金,去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的高级生产领域进行投资。这样一来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远离消费的风险资产就开始上升,而那些在资本市场募集到了资金的企业,也将扩大它的产能,使得经济增长开始加速。新的货币也将通过工资、房租等形式渗透到经济的各环节中。这时物价也将全面上涨。    

  ◎人们为了应对通胀,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不得不重新回归到原有的“投资/消费”比例上来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一旦人们固有的“投资/消费”比率形成,银行信贷扩张也将随之停止。如此一来,必然的结果是,“繁荣”也会随之停止,“危机”也就不期而至了。    

  ◎正是基于这种风险传导的机制,我们完全可以将资产市场的调整,视之为实体经济调整的先导指标。而历史上的每次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事实上无不是由资产市场的调整开始的。

  最关键的时间偏好    

  ◎欧文·费雪认为,消费与储蓄或投资的比例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    

  ◎为了应对经济的波动,央行会提高货币的发行量,进而导致利率下降,商人被误导而大量借入便宜资金,去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的高级生产领域进行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加速。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物价也全面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将重新回归“投资/消费”比例上来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    

  ◎随着通胀的加剧,银行信贷开始收缩,那些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于是经济就开始衰退。

  纯利率    

  ◎欧文·费雪认为,消费与储蓄或投资的比例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即公众的时间偏好影响着利率的高低。    

  信用扩张——也就是货币超发——的初期,经济为什么一定会繁荣,同时这种繁荣为什么又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在最后必然会导致新一轮的萧条?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化的规律是什么?在本章里我们将为大家予以阐述。    

  为什么人为刺激虽然能够产生繁荣,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衰退和萧条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比较喜欢这样解释,即危机是源于消费不足,也就是消费者不能以一个可以让生产者获利的价格进行消费。但正如罗斯巴德所指出的:“这种解释对于资本商品和非消费品来说并不适用,这些行业在萧条时受到的危害往往又是最严重的。”对此,罗斯巴德给出的答案,我们认为还是值得信服的。正如密西西比泡沫、日本泡沫和格林斯潘泡沫所昭示的,那是因为政府“对市场进行货币干预而造成了‘繁荣—衰退’的周期模式。”    

  无论是历史上的密西西比泡沫、日本大衰退,还是今天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无不都是由于政府在货币上采取了一种宽松的政策。当政府对市场进行货币干预事时,这将直接导致银行对商业信贷的扩张。    

  诚如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所说,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人们总会把一些货币花费在消费领域,剩下的被储蓄起来,也可以被用来投资到高级的资本生产和其他不同级别的生产中。    

  又诚如欧文·费雪所论述的,消费与储蓄或者投资的比例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的。他说:“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市场的交易和证券市场的买卖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时间偏好影响着利率的高低。”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更直接地认为社会中所有人的时间偏好就是纯利率。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越是不喜欢现在,那么他们的时间偏好值也就越低,则纯利率也就越低。而投资与消费的比值,是最能够反映出时间偏好的。当人们投资与消费的比值很高,则说明人们的时间偏好较低。这时,生产结构以及资本结构就被扩大。当投资与消费的比值越低,则说明人们的时间偏好也就越高,这也就决定了纯利率也会随之上升。    

  市场中最后的利率,是由纯利率加上或者减去企业风险和购买力成分而得出的。对此罗斯巴德进一步予以说明,他说:“企业风险的变动程度引出了一系列利率,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利率,而购买力成分则是每一单位货币所体现的购买力的变动,同时它也体现了企业家在价格变动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纯利率,这一利率首先体现在‘自然利率’上,或者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变动的‘利润率’。这个变动的利率,通过信贷市场的利率得以体现,而信贷市场的利率,就是由变动的利润率所决定。

  被误导的商人   

  ◎当央行印制新的货币从而提高了货币的发行量时,商人就会被银行的通货膨胀所误导,开始大量借入便宜资金,去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的高级生产领域进行投资。    

  ◎这样一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远离消费的风险资产就开始上升,而那些在资本市场集到了资金的企业,也将扩大它的产能,如此一来经济增长将开始加速。新的货币也将从风险资产价格的上涨中,由商业贷款人手中以房租、工资的形式渗透到经济的各环节。    

  ◎随着经济从复苏步入繁荣,就业形势好转,工资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恢复,最终导致食物价格和出行成本的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得不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来应对通胀。     

  为了应对经济的波动,当中央银行印制新的货币从而提高货币的发行量——现在通过降息与下调准备金率都可以实现——并把它投向商业领域,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正如密西西比泡沫的主角约翰·劳在其1705年出版的《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一书里所阐述的,首先它会扩大货币的供给量,进而导致利率的降低。    

  然而商人会被银行的通货膨胀所误导,他们会错以为银行体系的储蓄资金要高于它实际的数量。于是他们开始大量地借入这些便宜的资金。但基于人们的储蓄诉求和传导时滞影响,货币供给的增长,很难在短时间内传递到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也正是因此,也就决定了人们出于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很难在短期内上升。这时要想让货币市场重新恢复均衡,只有通过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才能实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银行供给的资金增加,商人拿着他们新得来的便宜的资金,就不得不从消费品行业,向资本商品行业转移。对“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进行投资,特别是对那些远离消费者如股票、房地产这样的“高级生产领域”投资。但这些货币却带有某种黏性,就如周其仁教授所做的论述:    

  “新增的货币投放到经济与市场后,像具有黏性的蜂蜜一般,在流淌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一位置鼓起一个包来,然后再慢慢变平。这意味着,那些被释放出来的货币,会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漫游,结果就在一定时间内,改变了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正是货币的这种黏性,决定了新的货币必然会由商业贷款人手中,渗透到生产的各环节中。面临货币供给增长的冲击,我们将看到这样以下一种经济运行的境况。商人从银行拿到大量便宜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和股票市场。    

  于是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远离消费的高级生产领域的风险资产就开始上升,而那些在资本市场募集到资金的企业,也将扩大它的产能。例如,房地产开发商将为满足那些投资者的需求,而不得不建更多的房子,这又必然会带动它的上下游相应产业。于是,在该领域资产价格的上涨的直接带动下,经济增长开始加速。新的货币也将从风险资产价格的上涨中,从商业贷款人手中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环节。

  例如,募集到资金的企业必然会扩大产能,这必然会形成用工、用地的需求。这时,这种需求就会以工资、房租的形式,传导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来。而随着经济开始从复苏并步入繁荣,就业形势开始好转,工资也随之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提升,食物价格和出行成本也开始慢慢上涨。人们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不得不重新回归到原有的“投资/消费”比例上来并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即人们将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而增加其在消费上的支出。人们的这种对原有的均衡状态的重新确定,必然导致其需求会从资本市场等高级生产领域,重新转移到消费品这样的低级生产领域上来。

  错误的投资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人们固有的“投资/消费”比率一旦形成,银行信贷扩张也将随之停止。对于许多商人而言,其在高级生产领域的商业上投资项目会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为继。     

  人们为了应付日益高涨的日常的商品交易,而不得不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这也就导致了交易功能的货币需求的上升。这时为了让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就需要风险资产价格下降,以此来减少其对货币的需求,进而满足实体经济中对交易性货币增加的需求。但可惜的是,在这个时点上的商人却受到银行信用扩张的误导,把太多的钱放在了股票、房地产等高级的资本商品上。而这类商品的生产要得以顺利维持,就必须伴随着较低的时间偏好——人们现在还不想要,对消费的兴趣还不很强烈——以及大量的储蓄与投资。但问题是,时间偏好已经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上涨,人们需要更多的钱去应付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这样一来,那些高级生产领域的商业投资,因为缺乏新资金的流入而难以为继,也就越发显得多余而浪费,商人显然受到信贷扩张的误导而做了太多错误的选择。    

  信用扩张下的“繁荣”,其实充满了浪费而错误的投资。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人们固有的“投资/消费”比率一旦形成,银行信贷扩张也将随之停止。不论中央银行是否愿意加息和执行紧缩的政策,事实上随着时间偏好的改变,纯利率都已经飙升。对于大量商人而言,他已经步入了一个事实上的信用紧缩时期。

  如此一来,必然的结果是,“繁荣”也会随之停止,“危机”也就不期而至了。信贷不可能永远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就是失业,甚至是经济的全面危机。

  经济调整的先导指标    

  ◎正是基于这种风险传导的机制,我们完全可以将资产市场的调整,视之为实体经济调整的先导指标。而历史上的每次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事实上都是由资产市场的调整开始的。     

  随着物价的上涨,人们必然将重新回归到原有的“投资/消费”比例上来,花费自己增加的收入。这必然导致其需求会从高级生产领域即风险资产领域,重新转移到低级生产领域即日常消费上来。这样的转移,其直接结果是风险资产价格下降。由于货币和风险资产市场调节速度,要大于实体经济调节速度,风险资产价格通常会出现超调。    

  正是基于这种风险传导的机制,我们完全可以将资产市场的调整,视为实体经济调整的先导指标。而历史上的每次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事实上都是由资产市场的调整开始的。例如,1720年法国Compagnie d’Occident股票的调整,以及此后的法国大崩溃;1929年黑色星期四及以后的大萧条;2000年网络股崩盘及以后的经济衰退;2006年开始的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及以后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如果将这种传导换成周其仁教授的表述方式,可以这样来形容:当货币进入市场,受其黏性支配慢慢流淌,逐步地改变大部分资产和商品的相对价格,然后再逐步推高整体的物价水平,这时如“蜜”的货币则演化为滔滔洪水。对于这种现象,事实上米塞斯早在1922年就已有了清晰的论述。在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于社会学的分析》一书里,这位奥地利经济学的掌门人这样写道:    

  “信用扩张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财政和货币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弗里德曼更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后,于1992年得出如下结论:货币刺激的初始效应确实是正面的,它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只是到了后期,过量刺激的负面效应,也就是物价开始提高这一事实才会渐渐地显露出来。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宁静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