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精彩章节连载> > 正文

《通胀的真相》第五章:通胀的罪孽

2012-07-07 00:48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现实社会对于新钱的流动,完全没有遵循弗里德曼的直升机的平均原则。事实上这些新的货币的流通,严格遵循的却是费孝通所形容的差序格局。在这里获得新钱的多寡、时间,将直接决定财富的再分配,更重要的是这些钱的获得将取决于费孝通所提及的那种亲疏关系。   

  ◎通常靠货币的超发而获利的人,往往更贪图于享受、更纵情于声色犬马,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朝着一个更为淫靡奢华的方向发展。   

  ◎在繁荣期,它把人们诱入歧途,使生产的劳动者不安所业,而只想到资本市场投机中去碰运气。当社会从繁荣沦为萧条后,这些人所受影响最大,他们把钱赌没了,再也找不到生产资金。而通货膨胀,同时也使人不愿意节约,从而也阻碍了新资本的形成。    

  ◎在一个通胀主义主导的社会,资产价格的上涨,是流量收入远不能相比的巨大财富,这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汗流浃背辛勤劳动的所得,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必然对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产生极坏的影响。也正是因此,人们更乐于投机而不是诚实的劳动。

  财富逆分配    

  ◎弗里德曼坚持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直升机向下平均地撒钱,但却排除了财富被重新分配的可能性。    

  ◎但政府却没有圣诞老人那样的神通,新钱不会平均分配到每个人手上。它的流通遵循着费孝通先生所形容的差序格局,这种状况最终会诱发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弗里德曼的直升机效应    

  ◎弗里德曼坚持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直升机向下撒钱,并将钱按均等比例撒到每个人头上。在他看来,货币是中立的,也就完全排除了财富被重新分配的可能性。     

  超发的货币注入实体经济和市场之后,究竟会有什么现象随之发生?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它必然会导致社会的货币总量的增加,也就是使社会里的钱变多了。其直观的后果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金钱的购买力下降。这属于“货币数量理论”的研究目标,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休谟到李嘉图,再到弗里德曼,他们一直在关心这个问题。休谟为了证明凭空印出纸币会导致物价上涨却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假设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均等模型。在这个模型里,负责纸币发行的人就如同圣诞老人一样,听到了孩子们的祈求,创造了更多的钱,赶着他的鹿车在一夜之间把所有孩子口袋里的金钱都翻了个倍。

  休谟告诉我们:虽然每个孩子都会为他们翻倍的金钱欢欣鼓舞,然而整个社会却并不因此而变得更美好。纸币虽然成倍增加,但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不会同步增加。当人们疯狂地冲到街上使用这些增加的钱时,唯一的效果是使所有商品的价格也几乎翻倍。我们的圣诞老人的辛勤劳动除了将单位货币的有效性予以稀释外,他并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好处。而弗里德曼显然就如同圣诞老人一样。在其“直升机效应”理论里,他就坚持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直升机向下撒钱,将中央银行印出来的新纸币像圣诞老人一样按均等比例原则将钱撒到每个人头上。弗里德曼创立的“直升机效应”理论从一开始就排除了财富被重新分配的可能性。在这位可爱的货币主义者看来,货币是中立的。    

  但问题是,我们的政府却并没有圣诞老人那样的神通。我们姑且抛开对中央银行家和政客的道德的任何质疑,只考虑这些钱如何才能够被均等地分配到每个人手中,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仿效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即以向每人平均发放若干消费券或其他货币的形式实现。但问题还是不能够解决,几千万、几亿人同一时间获得这些货币,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难题。而获得的时间,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往往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如此一来,这些理论上或许可以中立的货币,一遇到购买力这个现实问题时就不再中立。正如米塞斯在他的《人的行为》一书里所指出的:“决定货币数量的那些计划,绝不会对社会的所有分子都是公平的,那总是增进某些人群的利益,而使另一些人群受损。绝不会有所谓的大众福利。”

  被忽视的差序传导   

  ◎早期得到新钱的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此时物价还没有受到货币超发的影响,但由于这批货币的入市,相应商品的价格也慢慢上涨。    

  ◎后期得到钱的人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商品,这时,社会财富被再次分配了。    

  ◎我们将这种货币的流通传导过程和机制称为差序传导。     

  那些最早得到这笔新钱的人,可以使用这笔钱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因为这个时候物价还没有受到超发货币的影响。但随着这批货币的入市,随着最早得到新钱的人的消费,慢渐地整个社会里相应商品的物价就会被抬高。那些后来获得新钱的人,甚至于还没有得到这些新钱的人发现,他们要花更多的钱购买商品。虽然他们的钱是圣诞老人均等发放的,但他们并没有比最先得到新钱的那些人得到更多的钱。在这个时候,社会财富被再次分配。    

  更重要的是,现实社会中这笔新钱的流动,完全不是什么直升机平均地撒钱。这些新印刷出来的货币的流通,严格遵循费孝通先生所形容的差序的格局。货币如同石头,社会就是那一湖水,当货币这个石头被投入湖中时,如周其仁教授所形容的如水似蜜地,一波波荡漾开。在这里,获得新钱的多寡、时间,均取决于费孝通先生所提及的那种亲疏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亲疏关系泛指人民在政策上的受益程度。在此,我们将这种货币的流通传导过程和机制称之为差序传导。以下将按照此结构框架予以简要的分析。    

  如上所述,当新钱流入市场时,并不是所有人口袋里的钱都像变魔术般一下子按同样比例增加了。而是新钱从一个人的口袋,转移到下一个人的口袋里。第一批得到这些新钱的人,可以以较高的货币购买力去使用这些钱,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第二批得到这些新钱的人则是那些卖给最早获得新钱的人商品和服务的零售商。新钱就这样以一种差序传导模型,以贷款银行为中心,一个接一个,从一个人的口袋里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里,逐渐向外推移直至扩散到整个社会。    

  正是在这种差序传导流通过程中,社会的财富被再次重新分配。首先是那些最早获得新钱的人,其次是为他们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零售商。这些人得到了这笔新钱,并使用这笔钱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抬高了整个社会相应商品的物价。而那些在差序传导过程中处于最外围的人,却要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商品,然而其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也正是这种差序传导流通,使得那些处于差序传导过程中心而较早获得新钱的人,可以隐蔽而巧妙地从处于差序外围即那些较晚获得新钱的人身上掠夺更多的利润。    

  由此可见,凭空发行货币不仅会抬高物价,还会造成其他更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凭空发行货币在有形无形地以差序传导来重新对社会财富予以再分配,并且这种再分配是以一种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加重社会对立的形式出现的。从这里我们再次看到,货币并不像弗里德曼所形容的,就如同水一样,它会迅速、均匀地流向人间,对所有人机会均等。

  通胀使社会不平衡加剧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弗莱肯施泰因认为其根源不在于税收政策,而是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胀诱发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克鲁格曼、威廉·弗莱肯施泰因和凯文·菲利普斯等人的著作里找到一些佐证。当人们在回忆大萧条时,脑子里浮现的是一幅晦暗的图景。但实际上,大萧条发生之前的美国乃至西方各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繁荣,20世纪20年代甚至可以说是“黄金十年”。

  以美国为例,1922~1929年,其平均年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高达5.5%,失业率从一战前的11%下降至1920年后期的3.5%。19世纪末发明的发电机、电话和汽车等,在大萧条发生之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收音机作为当时的一项重要耐用消费品,也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行业,到了1929年,至少1 000万个家庭拥有了收音机。    

  然而,这种由于货币扩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下的繁荣又掩盖了些什么呢?克鲁格曼在他的《美国怎么了?》一书里这些写道:    

  “在战前的美国,高收入的源头与现今不同。今天富人的收入大体是薪酬收入(想想CEO和他们获赠的股票期权),而在20年代事情要简单得多。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是因为他们拥有的资本能带来收益。由于资本收益大都流入一小群人手中——1929年1%的美国人得到了多达70%的股票红利,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划分大体取决于国民收入在工资与资本收益之间的划分。”   

  克鲁格曼所掌握到的数据显示,1929年美国最富的0.1%的人口拥有本国财富的20%还要多。不要忘记一个事实,仅仅在1922年,走过漫长的不平等主义主导下的长镀金年代的美国,其1%的家庭拥有的国民财富也仅仅只是31.6%而已。正如克鲁格曼在其书中所说:“对于‘长镀金年代’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情况,我们并无详细的数据。

  不过,却有足够的证据表明,1900年左右的美国是个很不平等的社会——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也许更令人意外的是,证据还显示,不平等程度在整个20年代几乎毫无变化。”即影响社会财富分配的社会政策这一要素没有变,但社会财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对此合理的解释就是,货币扩张政策带来了社会财富的逆分配。    

  诚如克鲁格曼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随着艾伦?格林斯潘的对策所造就的繁荣或者说大通货膨胀,这一切又都重现了。为此克鲁格曼不得不感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镀金时代。”    

  克鲁格曼以“镀金时代”最富有的美国人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为例,来证明21世纪初的美国的确又回到了“新镀金年代”。他说:“1895年洛克菲勒被迫交纳所得税,申报收入为125万美元。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美国人均收入的7 000倍!”但在2006年,据投资人杂志《阿尔法》(Alpha)报道,对冲基金经理詹姆斯·西蒙斯的收入却高达17亿美元,他的收入是美国人均收入的38 000倍还多。另外,还有两位基金经理的年收入也超过了10亿美元。2006年,美国前25位基金经理的总收入达到了140亿美元。为此有学者感慨说:“对美国富豪来说,经济繁荣加上大把地赚钱,这不只是个‘新镀金时代’,而是货真价实的‘黄金时代’。”    

  对于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美国西雅图弗莱肯施泰因资本管理公司的总裁威廉·弗莱肯施泰因亦十分关注。他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其根源不在于税收政策,而在于货币扩张政策。弗莱肯施泰因在他的《格林斯潘的泡沫》一书里,就曾对货币超发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会诱发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做了相应的论述,他在书中写道:    

  “美联储1998年进行的每三年一次的‘消费者理财调查’发现,最富有的l%的家庭拥有这个国家近半数的股票,而最富有的5%的家庭拥有3/4的股票。最富有的20%的家庭令人惊讶地拥有96%的股票,这意味着其他80%的人共同所拥有的不过是所有发行股票的4%而已。”    

  同样,凯文·菲利普斯在他2002年出版的《财富和民主制》一书里也强调了这一点,他在书里写道:    

  “纵然由通货膨胀诱发的泡沫破灭,但这种严重的不平等能够得到相应的纠正吗?我们可给出的回答是‘是的,但是仅仅是在很低的程度上’。例如,美联储估计,到2002年10月4日为止,当平均家庭收入因市场和经济滑坡而下降14%时,最富有的5%的家庭同期损失了15%的财富。有钱人具有持有不成比例的大量的房地产的优势,所以他们可以在美联储不注意的情况下,依靠房产价格所创造的第二个泡沫,试图从股票价格的暴跌中挽回他们的损失。”    

  正是基于此,莫瑞?罗斯巴德将通货膨胀视为“一种隐蔽的‘征税’方式,是那些较早得到新钱的人从较晚得到钱的人身上征收了额外的税”。

  扭曲了经济体系    

  ◎靠货币超发获利的人,往往更贪图享受,这也直接导致了奢侈品价格的大涨,也逐渐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从繁荣沦为萧条后,小手工业者和资本家所受影响最大,他们再也找不到生产资金。     

  除了会导致社会整体物价的上涨及社会财富的逆向再分配外,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相对物价和投资方向上的改变将会是永久的,而不是会像货币数量理论家们天真的假设那样:随着新钱在社会上流通,聚集效应会慢慢自行消失,社会又会回到原来的轨道。

  声色犬马,醉生梦死    

  ◎靠货币超发而获利的人,往往贪图享乐,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会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时行乐成为当时的风尚。     

  货币的超发首先会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由于那些较早得到新钱的人有他们特殊的消费习惯,其消费方式会和那些被他们征了税的,较晚或根本得不到新钱的人很不一样,由此造成的连锁反应会改变不同商品间的相对价格,会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会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通常这些靠货币的超发而获利的人,往往更贪图于享受,更纵情于声色犬马。那时整个社会就会朝着一个更为淫靡奢华的方向发展,人们会更偏重娱乐业,会有更多的沙龙、赌场。

  这一点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时期,法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可得到充分的证实。也许是这些人钱来得太快、太容易,使他们很容易醉生梦死,及时行乐成为当时的风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奢侈品价格的大涨,全国的织布机都在昼夜运转,以应付数不清的订单。尽管在加班加点的生产,奢华的蕾丝花边、丝绸、宽幅细布以及天鹅绒等纺织品的需求量仍是得不到满足。巴黎更从世界各地进口了大量的工艺品、家具和装饰品,这种情形还从未有过。而且消费者也不再仅仅由贵族构成,还包括新兴的中产阶层。许多新发家的投机者,也在挥霍着自己轻松“挣来”的钱。一个成功的股票投机者据说可支配60匹马和大约100个仆人。

  拿什么去恢复生产   

  ◎当通胀形成的泡沫崩溃时,已经改变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负面影响,会以更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使整个国家陷入瘫痪。     

  当因为通货膨胀而形成的泡沫崩溃时,这种已经改变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近乎于赌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将会以更为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无法回收的投资,特别是通过借贷筹措的投资资金,这使得投资者面临灭顶之灾。1720年法国人民和企业所面临的境况就是这一后果的生动写照。1716~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这场大通货膨胀运动,对当时及以后很长时间内的法国的生产方式,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繁荣期,它把人们诱入歧途,使生产的劳动者不安所业,而只想到股票投机中去碰运气。在当时,作坊、工厂和农场都已停工,因为它们的主人都挤到Compagnie d’Occident的办公处前面去了,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以便把自己的名字列到“百万富翁”的名录里去。    

  当社会从繁荣沦为萧条后,这些小手工业者和资本家所受影响很大,他们把钱赌没了,再也找不到生产资金。投机及其崩溃使得整个国家的贸易和运输都陷入了瘫痪,直至很久以后都还受着这个可怕的危机的影响。这就是因为通胀主义,而形成的资产负债表危机。这种危机,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在扩张货币政策的刺激下,1985年以后的日本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了亿万的财富。但是当泡沫崩溃后,通胀经济的负面影响,以更为剧烈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投资的无法回收。特别是通过借贷筹措的投资资金,使得投资者面临灭顶之灾。木村就是这种影响的生动写照。

  56岁的木村如今供职于旅日媒体人徐静波的报社中,拿着560万日元的年薪,租房住,不过每月还要还6万日元的房贷。    

  这位没有自己的房子,却还要每月还房贷的中年人,在20多年前供职于另一家大报社,当时的年薪有1 000万日元,并且在1987年买下了位于东京市中心的售价9 000万日元的三居室公寓。    

  木村并不傻,他算了一笔账:房价是9年的收入,完全承受得起;更重要的是,这套公寓3年前(1984年)还只卖6 000万,3年涨了三成。而在日本经济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房价当然还会涨的。    

  木村当然没有预料到,这种盛世景象仅仅在3年后就一去不复返了。而木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工资一路下跌直到被裁员,无法偿还贷款于是公寓被银行没收。木村后来把公寓还给银行了,可是他还欠着银行5 000多万呢。这5 000多万他直到现在还在还。这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一个缩影。但是千万不要以为银行就好过,事实上另一个受打击最大的恰恰是日本的银行业。

  由于地价、股市的暴跌,以土地和股票作为融资担保令银行出现大面积坏账。泡沫破灭以后,住友银行的不良债权达到1万亿日元。“后来,即使一年能够挣2 000亿,但这2 000亿则不得不拿来处理不良债权,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一名住友银行前支店店长如是说。    

  而其他的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一家企业的负债超过其资产时,从技术上来说就意味着破产。而一般企业破产的标准过程如下:譬如一家汽车制造厂发现自己的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销,虽然它加大了产品销售力度却依然毫无起色。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日趋减少,最终整个企业的资产净值沦为负值。这种企业的失败属于无可救药,因为它的产品已经被市场淘汰。但是从1990年起,在日本发生的情况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

  真实的情况是:在日本所谓的失落的10年里,日本事实上一直是当时的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这也就说明日本产品在海外有着广阔的市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与美国之间频繁爆发的双边贸易摩擦,更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日本产品的优良品质,以及市场对其旺盛的需求。同时日本企业也依旧拥有优秀的技术,和开发热门产品的能力。这些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日本的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产品开发还是营销策略上,都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其盈利状况也非常之好,这些企业仍然在不断地创造着利润。    

  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这样的日本企业照样因为国内资产价格暴跌,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的大窟窿,而身陷净负资产的困境中。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商业不动产价格从泡沫高峰期,到位于谷底的2003年和2004年,分别暴跌了95%和87%,这使得它们的现值只有当初的1/10。    

  在资产价格暴跌时,当初用来购买这些资产(或者以这些资产作为抵押获得)的贷款数额却没有变。到1990年代中,日本的企业就都发现,它们不仅丧失了大笔的财富,同时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也陷入了困境。如一家大阪的企业,它原本拥有价值1 000亿日元的土地,现在却发现这些土地只值100亿日元,而资产负债表上却依然保持着700亿日元的负债。换句话说,本来盈余的资产负债状况突然变成了600亿日元的净负债。就这样,这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    

  事实上成千上万的日本企业都属于这种情况。

  正是因此,辜朝明博士在其《大衰退》一书里感叹到:“在日本所发生的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破产。”而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无数的国民。也正是因此,在1995年时,日本将利率降到了零,但是无论是日本企业还是个人都没有增加借贷。相反的是,当这些企业和个人赚到钱后,所做的事情就是加速还贷。到2002年和2003年,净债务偿还额已经上升到每年30万亿日元以上的空前规模。这种局面的结果是:当本该募集资金扩大生产的企业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开始偿还现有债务时,整个经济就会从两方面丧失需求:商业机构停止将现金流进行再投资,企业也不再借用个人储蓄。这种总需求的萎缩最终导致经济陷入衰退。也正是基于此,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将依靠刺激,以通胀形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视之为赌博经济。

  浪费阻碍新资本的形成    

  ◎通胀使人们不愿意节制消费,从而阻碍新资本的形成。     

  米塞斯在其《社会主义》一书中写道:“通货膨胀,使每个人消耗自己的财富;它使人不愿意节约,从而阻碍新资本的形成。”哈罗德和多玛都曾明确指出,经济增长能不能实现,主要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的高低.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G=S/C    

  在上式中G代表经济增长率。S代表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C则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即生产-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从这一模型我们可见,如果技术没有大进步,在资本-产量比保持不变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取决于储蓄率。而索洛和斯旺虽然对哈罗德和多玛的模型予以了一定的修正,但他们也认为资本深化和广发,其先决条件也在于储蓄。也就是说,在技术没有发生类似熊彼特所指出的那种革命性的创新之前,任何储蓄的减少,都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福利。    

  我们知道,任何储蓄的减少,都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从而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经济发展是以GDP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只要开支增加,GDP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增长。而通货膨胀的政策却恰好是在鼓励人们浪费,套用米塞斯的话是“烧掉家具取暖”。节制消费并积聚生产性资产的人可以期望更高的生活水平,因为他们不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而且还有储蓄的利息和投资。由此可见,美好的未来并非需要建于债务和浪费之上,而应该是建于储蓄和生产之上。

  谁还会勤恳工作?   

  ◎在通胀主义主导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人们更乐于投机而不是诚实地劳动。    

  通货膨胀会让经济永久偏离自由市场模式的轨道。要知道,在自由市场里,是消费者和财产拥有者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差序格局中人的亲疏关系而获得货币。在一个将私有财产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货币体系的社会,一个人只能通过两种方式获得金钱:一是通过出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换他人拥有的金钱;二是通过接受别人自愿馈赠或者别人的遗赠。但现实是很多人并不需要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接受他人的馈赠,就可以通过命令、社会地位或与发布命令者的亲疏关系,来获得那些不是来自自由市场,而是来自于政府的命令使人民不得不接受的货币。罗斯巴德将货币中那些超出社会功能所需要的货币称之为“合法的伪币”,而将那些得到这些金钱的人称之为“不法之徒”。    

  正是这些“不法之徒”,以一种巧取、诈骗和胁迫的方式,获得那些“合法的伪币”,并在市场里购买商品和服务,如此便能轻易地掠夺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劳动者,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所得的不过只是价值“半文”的“合法伪币”。在这样的政策体系下,经济体系自然被扭曲。香港知名导演杜琪峰先生,最近就他的新电影《夺命金》,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这个年代,房子每天都在涨价,涨到我都要说粗话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问我卖不卖房或买不买房,要是每天都在想这些事情,还有心情工作吗?这样下去,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未来,小孩会怎样?”    

  是啊,在一个通货膨胀主义主导的社会,人们更乐于投机而不是诚实地劳动。由于资产价格的上涨,投资家获得了亿万的财富。流量收入远不能相比的巨大财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汗流浃背、辛勤劳动的所得,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大,这必然会对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产生极坏的影响,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如果金融收益大大超出主业收益,试问谁还会认真对待研发等正常的经营活动呢?

  也正因如此,人们更愿意追逐权力而不是追求市场的自由,由此整个社会步入一个逆向筛选的体制结构中。人们很享受拥有更多钱的感觉,而那些“不法之徒”则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大肆鼓吹“钱多是幸福,钱少是穷困”。并告诉人们,货币的增长可以创造繁荣和财富,而货币的紧缩,则只会带来贫困和经济的萧条。因此,通货膨胀的过程,不仅可憎,而且更带有毁灭性,尽管人们通常会抱怨由通胀带来的后果——不断上涨的物价。

  但由于从钱变多到物价上涨这段时间中有一个时滞效应,而同时又极少有人能够理解货币的流通过程和银行的运作方式,因而合法印刷货币的“不法之徒”对人民财富的掠夺,也就更具有隐蔽性,以至于影响了人们的情绪和注意力。人们也因此更容易去责备由于钱变多了而不断上涨的物价,责备那些不得不抬高物价的企业、那些所谓的投机倒把分子和不负责任的消费者,乃至于任何可以诋毁的社会组织。    

  正是由于对货币本身缺乏了解,人们太容易受到愚弄,而把责任归咎于那些他们看得见的人身上,而不是隐藏在深处的建立在货币与信用扩张这一政策基础上制造“合法伪币”的“不法之徒”。当然,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对他们做出道德上的任何审判,甚至不得不承认,持有积极开动印钞机观点的人中,有的人甚至可以说其本愿就如同天使一样,可爱而令人尊敬。如米弗里德曼,他坚持的直升机上撒钱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假定由一个政府直升机向下撒钱,将央行印出来的新钱魔术般地按比例撒给每个人——本身就是基于一种公正、平等的原则。但这种理论,最后对国家和人民都将造成难以避免的、事实上的伤害。    

  无论如何,在通货膨胀主义主导下的货币与信用扩张政策,其结果总是让资本进行错误的投资和人民过度地消费。它只会让一个国家变得更穷而不是更富有。持续的通货膨胀,最后一定会演变为疯狂的购买,通货制度也必将全盘崩溃。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宁静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