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天下公司 > 正文

给醒脑保健品“醒醒脑”

2012-05-11 18:07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如果说前几天,人们可能为湖北孝感一所中学满教室挂满吊瓶、同学们边输液边复习“报以一笑”的话,那么昨天,想必人们一定会为现在的醒脑保健品乱局“大吃一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天发文说,中考、高考即将来临,个别不法企业利用报纸、网络等虚假夸大宣传,宣传产品具有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误导消费者;有些家长为了考生能够取得好成绩,盲目选购使用保健食品,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也给不法企业非法谋利提供可乘之机。

  药监局发布的这份《消费提示》特别提到,国家从来没有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国家批准的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缓解脑力疲劳。

  国家从来没有批准过的保健品,却年复一年地风行于中学生的生活中。原因是不少家长购买高价保健品,希望能帮孩子一把。学子们也希望通过醒脑保健品,考出好成绩。不料残酷的现实给了美好的愿望“当头一棒”。

  可怕的还有保健品背后的价格真相。有保健品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成本10元的保健品,100元卖给你算人情,150元卖给你算交情,200元卖给你算行情。广东保健行业协会负责人也说,保健品从出厂到考生家长手中,加价10倍并不少见。家长购买200元一盒的补脑保健品,成本可能连20元都不到。有的保健品厂商甚至通过各种方法买通学校,进而利用家长对孩子的爱心“绑架”家长。

  参加过中考、高考的人,多多少少都用过形形色色的保健品。有细心人总结,从1977年恢复高考,保健品就一直是中国考生的“伴侣”。35年来,中国高考营养品大致经历了糖水时代、麦乳精加鸡蛋时代、鸡鸭鱼肉时代、口服液时代和氨基酸时代。

  其中,1977年至1980年的糖水时代,是高考保健品的初级年代。第二个时代是1980年至1985年的麦乳精加鸡蛋时代。1985年至1992年,考生保健品进入鸡鸭鱼肉时代。从1995年至2012年的十多年中,太阳神、红桃K等品牌的口服液风行一时。氨基酸注射液也开始流行。更有这个“神”那个“健”、这个“忘不了”那个“记忆好”,这个说帮你激活脑细胞,那个说让你考上好学校……纷纷杂杂、乱象丛生。

  现在权威部门白纸黑字地说了,原来这些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的玩意儿,全都在胡说八道。当数以十万、百万计的考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在一大批连合格身份都没有的所谓保健品上时,这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令人担忧!

  所以我在这里呼吁,醒脑保健品,是“醒醒脑”的时候了。

  首先是保健品自身该“醒醒脑”了,事关人家的前途命运,最好收敛一些。

  其次是家长和学生一定要认识到,与其吃那些不靠谱的保健品,不如通过规律性的生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均衡膳食营养进行调节。

  第三是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向考生和家长普及科学的理念和知识。国家批准的缓解疲劳的保健食品,主要是适用于体力疲劳的人群,目前还没有缓解脑力疲劳的保健食品问世;改善记忆的保健食品,有一定的改善记忆的功能,但是世界上还没有能够提高智商的保健食品。

  第四是监管机构。现在保健品准入门槛太低,有文化没文化、有技术没技术、有良心没良心的都能做,而且很多发了大财。在西方发达国家,保健品属于食品,与药品有明确界限,所以买保健品的人知道保健品根本不可能治病。有专家主张在中国取消“保健食品”的概念,我觉得是有道理的。现在在我们国家,保健品和药一起放在药店里卖,无形中让人觉得保健品就是药品能治病。现在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卖得贵,保健食品为了好卖就冒充药,药为了逃避监管又冒充食品,形成了一个相互冒充的怪圈。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下大力气好好整治。

  大家一起“醒醒脑”之后,想做的做不了,想卖的卖不掉,卖掉的要被抓,上当受骗的人就少了。

  最后我想说,我20年前参加高考时,那真正是千人万人过独木桥,竞争比现在要激烈得多。我老家在偏远农村,身体素质比现在的同学们差得多,能吃饱就不错了,鸡蛋都吃不上,根本不要说什么营养、什么补脑。

  我们都是过来人。作为过来人,我很负责任地说,要想考出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最重要的是考前保证心理状态良好,吃得下、睡得着,足够了。(经济之声评论员陈爱海)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龙明洁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