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财经滚动

[那些年]“大碗茶”见证中国个体经济起步

2014-08-21 16:14: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尚为音视频播放器

  主持人:那些年,记录中国人的情感春秋。大家好我是晓婷。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羚瑞。

  主持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成为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要搞多赚钱的东西,可以开饭店、小卖部……随后,中央下发的一系列文件,都在给人们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个体经济可以在中国存在了!

  主持人:1980年12月,卖杂货的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1980年9月,36岁的刘桂仙在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开了老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餐馆";安徽人年广久,靠炒瓜子赚了100万,在全国出了名。温州人郑秀康,在3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创办了康奈集团的前身--红象皮鞋作坊。这段日子,被视为中国个体经济起步的关键,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从1978年的14万户,发展到了1986年1211万户。也是在这波浪潮之中,当时的北京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带领着十几名待业知青在前门支起茶摊,卖起了"大碗茶"。30多年后,当年两分钱一碗的茶水,已经成为今天北京的城市名片。今晚,做客我们直播间的,就是尹盛喜尹老的女儿尹智君,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您父亲当年在创办这个"大碗茶"的时候,您已经上是小学了对吧?应该说在那个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衍生出了一个热词就叫做待业青年,那个时候人们看待待业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眼光?

  尹智君:待业青年对于家里人来讲还是不放心,就是怕他在社会上闲散惹一些事,实际上如果他在外面惹事的话,对社会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那么其实大家整个社会还是一种担忧的心态。

  主持人:您父亲当时是在街道办工作,可能最棘手的工作就是去解决待业青年的问题吧?

  尹智君:对,就是尽早让他们有事干,国营企业也干不下,然后正好有国家的政策,那么自谋出路,从大栅栏街道办事处给了好的出路,但是到底干什么,对于我父亲带领的知青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主持人:当是据说有"四病",一病、二病、三病,前三病都是真的生病,四病都是一些单位里面员工,比如说40岁左右,家里孩子知青回来了,没办法安置工作,说身体不行,当时这还都是有点关系的,能够接班的人,那么剩下真的没有出路的这些人,真的就成了待业青年。所以说真的是街道办的一个特别头疼的事情,因为家里面实在是安置不了了,那么当时怎么想到去办"大碗茶"。

  尹智君:我觉得也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他就想他小的时候靠卖大碗茶养活自己的孩子,而且我们家住在前门大街附近,他发现到夏天的时候,外地人来北京去天安门广场,会拿浇花的皮管子来去解渴,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如果要是在这儿能卖特别便宜的茶水,那肯定会有市场,而且比那个干净卫生,他就决定能不能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带领知青创业。

  主持人:您父亲已经在这个前门这附近做了一翻市场调查了。最终是确定两分钱一碗,这两分钱是怎么定的这个价。

  尹智君:当时我们买一瓶北冰洋汽水是一毛五,今天我又问我们单位的元老,他们说我们后来也勾兑过汽水也是一毛钱,那么作为大碗茶可能定位在二分钱的价格是比较合理而且老百姓是能接受的。

  主持人:是跟北冰洋汽水作了一个横向比较,得出了两分钱一碗,可能当时很多人无法想象两分钱能卖出什么钱来?或者说能挣到什么钱,但是业绩好像还不错,您父亲对当时有信心吗?

  尹智君:他是一个信念还是比较强的,因为中国经历了这么长时间,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应该是不会动摇,他就很坚定,因为要从办事处后来就辞掉干部的身份了。

  主持人:这是一个的很重要的决定,因为在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那都是80年代末了,依然很重视家庭成分,说你的父母究竟是什么样一个身份关系,比如说干部,还是群众,你填群众就有点抬不起头来。

  尹智君:原来可以填工人或者干部,后来改成群众了,而且就是最开始如果就是群众可能你没有感觉作为孩子,你是因为从干部的身份转化到群众,那你爹是犯错误了吗?我想老师会用异样的眼光,同学那你就捂着盖着不想让他知道,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变化就变了,可能就觉得真是犯错误了。

  主持人:当时您父亲带了十几个这些待业青年,去办这个大碗茶,这些待业青年是有挑选的标准吗?还是就是这些人了,这个街道当时就得解决这么多人没有工作?

  尹智君:最初是街道,就是在本街道内的这些待业知青是优先的,因为毕竟他是办事处的干部,要把管片的没有工作的小青年组织起来,至少是这一方水土、天地的治安或者邻里都是相对比较安定了。

  主持人:给大家吃一个定心丸,得把一些大家似乎看起来有安全隐患的待业青年,因为我看了大碗茶还有电影,我一看那个时候很多返城的知青就在街头,没事干就在街头,然后唱歌。

  尹智君:打架斗殴。

  主持人:这种治安事件就会增多。那么创业,您父亲带领十几个待业青年开始了,但是创业今天是一个特别充分正能量的词汇,但是在30多年前是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一个词,家里人对您父亲的这样一个决定是什么态度?

  尹智君:他倒不是负能量,还是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感觉还是有的,家里人更不理解,尤其是我的母亲。因为我父亲在办事处的时候,不管当时工资是30块钱还是40块钱,他是有保障的,每月到15号一定把钱放在我母亲的桌子上,这一卖大碗茶那也可能挣到50或者80,也可能一分钱都没有,甚至还要往里贴钱,其实家里当时最关心的三个子女上学问题的学费如何交得上,没有稳定的收入了。

  主持人:没有固定工资了,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对家里来说很揪心的事情。我们接下来广告时间。

  主持人: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允许了国家出现了个体经济,尹盛喜带领十几名待业青年在北京前门支起茶摊卖起了大碗茶,30多年后当年两分钱一碗的茶水,已经成了今天的今天北京的城市名片。北京那些年为您讲述邓小平重大决策下影响的普通人。也欢迎您在新浪微博跟我们沟通,您可以在新浪微博检索经济之声"那些年"或者@主持人晓婷@李羚瑞,今天作客我们的直播间的是尹盛喜的女儿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刚刚我们是讲到了您父亲1979年就从街道离开了,放弃了干部的身份,我们今天听的歌是金梭和银梭那时候可能真的是充满这样的干劲,就做起来了,但是对于家人来说,很担心没有一份固定的收入,那肯定要节衣缩食了,当时您家里有没有您当时的印象,说紧张到什么程度?

  尹智君:我有印象,就是每到暑假寒假过后开学的时候,老师或者学校会规定交2块5学杂费的时候,我记得我总是拖,当时有一点现在有一点叫自闭,我会见到老师和同学绕着走,那么你为什么会拖3、5天,或者说又等老师找到你,我才敢跟家里面开口,这个记忆我到现在还是很深刻的。

  主持人:那时候在幼小的心灵里面已经有这个概念,我得帮家里省点钱,交不上这个钱,您有没有埋怨过父亲?

  尹智君:不懂埋怨,原来都是比较听话,只是说自己心里很憋屈,原因并不知道。

  主持人:就像您都得绕着走这样的事情,您觉得您什么时候能够接受这件事情呢?

  尹智君:是接受卖大碗茶吗?

  主持人:对。

  尹智君:挺晚的了,因为我大概1993年的来到这个企业跟我父亲一起工作了十年,一直到他2003年去世。实际上还是进入到老舍茶馆以后,看到这种文化对于国际友人,包括后来经济发展以后,国人的文明程度提升了,对于这种传统京味文化演出的一种感受和尊重,比如说外宾他会端一个盖碗茶,流了一身都不知道,看着舞台上的不管是巧耍花坛,还是一些功夫,表演性节目的痴迷程度,当时就觉得如果说民族是世界的,就他在定格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我父亲当时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够在东西方文化最碰撞的时候,那时候都去咖啡厅、卡拉OK厅,在那种情况下就毅然决然的开了老舍茶馆,而且经历了大赔、中赔、小赔,包括企业内部、外部的压力,真正的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我们是地球中的一个平台的分子的时候,你看到是民族的东西,是最受人喜爱、最受人尊重,而且是你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当中有你。

  主持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是在那一刻您才终于了解您的父亲。

  尹智君:对,原来就觉得执行,最开始的那些企业家他是比较强制的,你就是去执行,不要去想过多,我们就去执行,但是道理不知道,那就是从内心深处,实际上是有一种逆反的,而且可能从职工当中大概应该50%以上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

  主持人:这就是两代人,包括从属的员工和一个领导者大家的一些想法的不同。

  尹智君:你爱民族文化,有文化部,有国家,有那么多机构可以去做这个事,那你为什么把当时不管是卖大碗茶,还是前期的经济积累的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这里去赔钱,谁知道有一天传统的文化艺术会有这个市场,没有人看到这一天。

  主持人:但是等您明白这一天的时候,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我们再回到30多年前,当时您父亲带领这十几名待业青年这个大碗茶开张的时候,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卖的是哪些茶?钱从哪来呢?

  尹智君:卖的老北京的茉莉花茶,因为北京从历史上讲,因为水质的原因,茉莉花茶还是味道比较香的,它不太受水质的影响,这个是我父亲从小的一种生活体验,那么家里有搬铺板的,有找水舀子的,七拼八凑,包括也有办事处的一些帮助,把开业的前期的准备做到了。

  主持人:我好像当时看一个资料说是在一个厕所旁边。

  尹智君:因为它得有水。

  主持人:就近好取水、烧水,当时除了卖大碗茶还卖别的吗?

  尹智君:最早是卖大碗茶,后来慢慢的什么盒饭,最早港台歌星特别时髦,他们的照片,陈思思、邓丽君她们的照片裁好了8分钱,后来还卖过国营企业积压的手电筒、毛巾、围巾,包括原来女孩结婚都有一种红的箱子,那可能在国营企业非常的滞销,那么他们拿到前门大街,外地人来了以后就买的非常火,卖了很多东西。

  主持人:如果不是搭的茶棚,盖上四四方方的房子的话,这就是一个百货商店。什么东西都有。但是卖茶总要吆喝,当时大家有没有这些待业青年,没有做过这个,有没有这个心理的坎儿,因为毕竟您父亲心理是有着这样肩上抗着这些责任的,但是对于这些待业青年来说他没有这一层。

  尹智君:绝对是抹不开面子,你想我遇到茶摊我能绕的特别远,不去看,当时的小青年虽然是自己一份很难得的工作,但是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吆喝,然后去喊,招揽人来喝茶,这最初的时候是做不到的。电影里演得是恢复原状的,实际上我父亲不断的示范,不断去推动去激励,慢慢的才张开这个嘴。

  主持人:很多事情都是从零到一,一点一点在做。还记得当年您父亲为了这个它的这个大碗茶事业有多忙吗?

  尹智君:我父亲有时候特别晚回去,有的时候不回去,或者说回去了,因为我母亲是反对的,他如果夜半三更的回去以后,我母亲就不给他开门,最早敲过门,后来发现里面是反琐的,基本上他扭脸就回到办公室去睡沙发去了。这个是我们隐隐约约我想我们姐三都会有一种担忧,就是一种无形的感受,有一天会咋样不知道。

  主持人:那个气氛不太好,也是,把干部身份扔了,然后不拿钱回来,还不着家。几方面都占了,难怪您母亲会有怨气会生气。据说创业一年多盈利了,好像是11万多元,我看这个资料。

  尹智君:我今天问了一下我们的公司的元老,好像还真是这么个数。

  主持人:太了不得了。您小时候没听过您父亲没提一下当年勇啊?

  尹智君:小时候咱们听万元户都了不得。

  主持人:那时候万元户都是一个新鲜的词汇,相当于拉来了这十几个待业青年,人人的身价都是上市公司的那个。有点这个意思,当时您父亲有没有过一些其他的表现,让您看出来这一年工作的不错了,心情好一些了。

  尹智君:我真没有。因为我觉得我始终家里有个什么定时炸弹一样的担忧的东西,因为父母毕竟有过很严重的冲撞,那个时候可能还是觉得安稳,安稳,哪怕父亲能给我开家长会,然后能跟我们一起像我学龄前的时候带我们去公园,去一些其他同学也能去的场所,我觉得那个时候物质的东西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好像没有概念。

  主持人:明显父亲陪你们的时间少了太多。

  尹智君:几乎没有了。

  主持人:微博上有朋友在问,说我1985年到北京前门,这个大碗茶一毛钱一碗,后来再去就没注意了,您肯定喝的不是…

  尹智君:到现在还是两分钱呢。

  主持人:这么多年都是两分钱,网友水天老舟说现在前门还有大碗茶吗?多少钱一碗?

  尹智君:两分钱,但是它是分时间段的,每天上午10点到4点在老舍茶馆门口还是两分钱一碗,还是茉莉花茶,但是也确实每天都有上千人在喝,也为路人解渴了。

  主持人:如果想寻找那一段记忆的朋友,可以按照这个时间到前门喝一口。

  尹智君:一毛钱五碗那是开玩笑的,好多人他没有2分钱,没有办法,他就说我就有一毛,他们就服务员就开玩笑那您就喝五碗吧,你就多喝几碗吧。

  主持人:您这么一说,现在一分、两分找不到了。这个大碗茶卖到第10个年头的时候,您父亲带领它的团队,打造出了现在带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老舍茶馆,希望来展现和传承北京的传统文化,这个想法您父亲酝酿了多久。

  尹智君:我觉得从他小时候的经历就开始有的,因为我们家住在廊坊二条离厂甸、大栅栏、前门大街、琉璃厂、到天桥都是很近的。那在他小时候是有厂甸庙会的,厂甸庙会当中很多杂耍、戏曲各方面表演也好,他觉得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他的心理留下非常深,然后后来应该是经过文革之后很长时间,这种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表演看不到了,他又特别热爱,而且我奶奶那时候说他小时候不好好上学,竟弄什么的扬琴、笛子、二胡,把同学弄到家里来,然后那时候组织小型乐队,他为什么,我父亲胡琴、二胡,包括扬琴他都会弹,我觉得那个时候埋下的种子,等他做了企业,有的资金,又很久没有这样的舞台来展现我们的北京优秀文化传统文化,那一定要有能力的时候要有一个茶馆,把这些演出聚集在一起。

  主持人:自己搭建平台,这里是经济之声为您播出的那些年,广告之后继续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允许了国家出现了个体经济,尹盛喜带领十几名待业青年在北京前门支起茶摊卖起了大碗茶,30多年后当年两分钱一碗的茶水,已经成了今天的今天北京的城市名片。北京那些年为您讲述邓小平重大决策下影响的普通人。也欢迎您在新浪微博跟我们沟通,您可以在新浪微博检索经济之声"那些年"来和我们沟通。我们来看一看微博上一个听众朋友的留言,"礁石浪花"说,尹盛喜先生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人,小时候曾听过他和京剧名角洪雪飞同台演了京剧,《沙家浜智斗一折》,当时不知道他是谁,是老师告诉我们的,于是我们马上找到先生在节目单上签字留念。你看有时候做节目,世界也很小,有很多巧合,刚刚在广告间隙,尹总说她也遇到一个很巧合的事情。

  尹智君:我有时候在北京电视台也是做一个经济的节目,当时有六个嘉宾。其中有一个在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他父亲带他来北京,然后当时是工作7、8年之后,已经是做投资方面的工作,他说因为我作为嘉宾也在其中,他说我跟你说一个故事,我父亲当时领着我从北京站走到前门,就看到了二分钱大碗茶,说我父亲交钱的那一刹那,我就决定留在北京,如果到现在还能卖两分钱一碗的茶,那这个城市一定是包容的,是有底蕴的。

  主持人: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留住了人,可见当时人们有多喜欢这个,包括现在依然有很多喜欢这两分钱大碗茶,你说这卖的好好的,突然要建这个老舍茶馆,把自己在童年当中对于北京传统这些优秀的曲艺这些项目,搬到一个舞台上来,我相信当时一定有不少的争议,因为这是一碗茶、一碗茶、两分钱卖出来的,大家吆喝出来的,当时投资好像金额还是很大的。

  尹智君:很大的,因为他是从盖板房进楼了,那个楼是怎么来的,是银行贷款。不光是说茶是二分一碗攒出来这个钱,还有巨额的银行贷款的利息,所以在公司内部的声音是不同的,那么从社会的压力来讲,刚才我也说到了,他正好改革开放是中西方文化并存一个关键时期,那个时候,初期是驳来的东西是好的。

  主持人:那时候正流行迪斯科。

  尹智君:你传统的东西再好,那是咱自己家里的,丢不了,跑不了,哪天拿起来就传承嘛,这个我想当时他的压力是很大的。

  主持人:当年是在读大学的管理专业的,您怎么来看父亲当时的决定。

  尹智君:那个时候的我一个是他不回家,春节也不在家过,然后我毕业了吗?考分是多少?我觉得没有人去关注这件事,我觉得他还不如是一个登三轮的做我父亲,我倒是觉得很快乐,他的事我是漠不关心的。

  主持人:他身上的符号可能就是带领着大家做大碗茶,做老舍茶馆,可能那个时候重要的符号就是这个,创业者。

  尹智君:中国第一批企业家只有企业没有家。

  主持人:但是到了小尹总这一块,应该有所改变了。说到您当时尽管对父亲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以您当时的年龄来说算是新青年了,上大学,学的又是最热门的管理专业,毕业以后又到了最抢手的中国大饭店工作,什么时候您父亲萌生了让您也进入到老舍茶馆也和他一起工作。

  尹智君:我觉得这个有两个契合点,一个是它确实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1988年到1992年的时候经历了4年,你要上正规的管理确实缺少人才。第二个契机我在中国大这样的外资企业里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就是跟我想象完全是凭本事发展,不靠一些阿谀奉承关系的情况发展,是背道而驰的,我觉得是这两个契机把我推到了老舍茶馆,如果说我在外企公司一直发展的比较好,或者说当年我认为我的热情,或者我的脾气能够被更多人接受的话,我真的不一定选择老舍茶馆。

  主持人:您的脾气是不是跟您父亲挺像的,1993年您回到父亲的茶馆,当时好像您回茶馆的时候也是没有被父亲另眼相待,反倒是很严苛。

  尹智君:因为他是基层里打拼出来的,就是他觉得你是骡子是马你亮出来的,我觉得我父亲那代人的教育是只有身教没有言传,我们俩在一块工作十年,他没说过一句你应该怎么做,你不断的摔跟头,你不断的爬起来,你自己去磕,那你先穿上旗袍,您在门口领位、接电话,甩给我一本演员的电话本,谁的电话是谁,怎么联系,就再没有更多的沟通了。

  主持人:我觉得您父亲真够奢侈的,让当时老舍茶馆里唯一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做领位,领位做了多久?

  尹智君:领位做了应该不到一年吧。

  主持人:做了那么久啊,心里没气吗?

  尹智君:我可能还是跟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有关系,我一上手做的特别好,就是包括标准动作,带位,而且中英文,还有专业,我觉得都非常到位。后来有一天一个老师傅就说你介绍挺好,你看别的服务员什么样啊,就是人家那边打毛衣玩呢,你这干的挺好的,我才醒悟,我说我不是自己来练自己的,我是来带队伍的,现在叫带队伍,我应该影响到更多的人提升到这么一个标准,才知道什么叫管理。

  主持人:您算是把老舍茶馆里边各种工种都做了吧?

  尹智君:接线、领位、服务员、联络、演员、办公室。

  主持人:但是您进入到老舍茶馆的时候,正是老舍茶馆比较艰难的时期,应该说看老舍茶馆的发展,遇到过两次非常困难的时候,一次就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算是初创的时候,那时候困难到什么程度。

  尹智君:当时的困难还是对走这条路,就是把老北京的文化,融入到一个舞台以茶馆的形式能不能行,关键它第一年大赔,第二年也赔,第三年说见点利了也没有见更多的,原来企业有珠宝玉器、家用电器、服装百货,可能收入的几千万再盖楼再投入,什么时候能见着,今天我问公司的那些元老,我说你们当时什么感觉,他就觉得你要不开茶馆,我们奖金比那多多了,你开了茶馆以后你要不断的往里面添钱,而且您添到什么时候是一个未知,我觉得我父亲当时的压力,他虽然是满腔热忱要把这个的传统文化融到这个舞台上传承发扬下去,但是肚子问题,吃饭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面对的是几百名员工啊。

  主持人:有动摇过吗既然大家有这么大的一个反响。

  尹智君:我觉得男同志他可能心里有动摇,但是表面上能够显露出来的,如果要是能够显露出来,我就感觉已经快崩溃状了,他内心的纠结还是有的。

  主持人:您父亲那段时间现在想来压力应该是特别大。第二次的艰难时刻就是在非典时期,那时候老舍茶馆算是歇业,第二就是尹先生老爷子也由于身体原因在那一段时间离开了我们,应该算是企业界、文化界、曲艺界的一个重大的损失,那一段时间您开始挑大梁,怎么抗过来的。

  尹智君:当时我记得所有的媒体都说京味茶文化痛失领路人,而且也在鼓励就是虽然尹盛喜走了,但是老舍茶馆还要火火的开,你看这些标题我都记得很清楚,实际上我是不知道走什么路,就是人在往往不知道走什么路的时候,他是无路可走的,那就抗,就闯,停业半年没有收入,然后银行贷款的利息已经滚的压力很大,我记得当时几千万银行贷款利息就很高,它是一天不耽误的,它不管你有没有收入,实际上现在说起来都是违法的,半年没发工资,然后后来又开始人进不来了,就开始卖茶,就去到茶区去沟通,包括做一些绿茶、花茶,把茶叶送到人家单位去,单位都不让进就送到门口,然后我的很多好朋友,你能主动打一个电话,那一定遇到天大的事了,原来是坐店的,我们怎么可能主动给别人打电话,你都主动发短信了那我需要不需要,我也买你几斤,当时是大湖龙井,然后其实就是一种我觉得对于老舍茶馆这些年,对于社会的付出的一种各个方面回报。当时有20多万慢慢一点一点的,然后又解禁了,开始可以演出了,北京又启动了一系列王府井的黄金街的启动政策,然后把人流聚集起来以后,关键面临发展,你还要转型了,几个难点在一起。

  主持人:从您这开始,老舍茶馆也开始引入了股份制,当时这个做法,其他的这些管理层的员工应该都是老员工了,有阻力吗?

  尹智君:没有,实际上当时是老宣武的国资委帮我们企业改制的,改制的时候是在这个企业15年以上的员工都有资格入股,我们当时有将近50个人,就是实际上把这个企业的品牌,真是作为集体企业拥有的量化到每一个股东的身上,大家是非常开心的。

  主持人:没有阻力都是动力,另外还有从您那开始有了四合院,这是一个大动作?

  尹智君:这是一个顺应市场,2003年的时候遇到这种压力,同时又是市场转型的时期,因为最开始八仙桌、盖碗茶,锣鼓敲着非常热闹,大家来看热闹,后来就有经商的,然后人们对于茶文化环境的一种提升,我要私密的空间,我要静一点的,经常有人当时我们的大厅喝茶的,你那音乐给我大点声,锣鼓点太小,这边吵死了,你给我低一点,那肯定就是市场需求,你要有相对私密的安静的空间,后来就做了楼宇中的四合院,而且那个四合院做的时候是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因为在2003年底就开始启动这个项目,是靠大家集资把这个项目做好的。

  主持人:经营越来越灵活,但是传统的东西依然没丢舞台上大家希望能看到的北京传统的曲艺的项目也依然在这个舞台上为大家在展现着。说到这个很多曲艺界的前辈都非常的感怀您的父亲,因为认为没有他为大家提供这样的一个舞台,可能就没有北京曲艺的今天。

  主持人:我看到一个资料就说马三立先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他在天津的一个自行车厂在看自行车,当时北京京剧院的王玉珍院长她说,那个时候很多只有名角可能才有表演的机会,大部分的演员都是在家赋闲。

  主持人:所以说在北京传统企业最没落的时候,老舍茶馆把这些,应该算是泰斗,大师级的这些前辈们请来为大家表演,所以说有很多铁杆观众,一直追随了你们这个老舍茶馆开始有,有这些表演这些铁杆粉丝就一直在追随着你们,你怎么来看老舍茶馆和演员和观众的这份情谊。

  尹智君:我觉得可能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情节,因为最开始,好多演员像马增蕙老师,关学增老师,在1988年的时候是没有舞台没有机会的,那个时候一个企业家,不管是投资,还是废多大力气,搭建了这么一个茶馆平台,把大家,我记得我父亲他老说这句话,说演员就说终于有舞台了,那演员没有舞台类似于没有生命,这些当年并肩作战,可能演员服费用就是20、30、50,根本就不是很计较有没有收入,收入多少,包括后来很多人这个市场价格都非常火了,他还是在老舍茶馆演出,而且是跟着茶馆这个承受度来走的。那很多演员当时能够走穴前些年,他一场是他一年的演出费,但是他只要回来一定要到老舍茶馆来,我觉得观众的角度上会有我们会有戏迷乐,这个是从1993年开始有的,当时定位五块钱的门票,就是北京的这些老戏迷,每周三下午2点到5点,风雨无阻,而且是四九城的,那真是从石景山那边,当时地铁不方便的时候,怎么坐车,下雨、冬天下雪一定到,而且1993年到现在21年了,我们送走了多少老人,很多北京老年人最后的生活,最后的这种沙龙一样的老哥儿几个,姐几个的这种每周一次的聚会是在老舍茶馆的度过的。那么可能过一段时间,因为他们跟服务员很熟了,来了以后,有的提前来一会儿,你给他点个菜,你都不用老先生说,他自己服务员把自己的菜端到这,最后收钱就完了,然后过一段时间说,谁谁谁好久没来了,那一定是去世了,但是我觉得这个是老舍茶馆的一个看不见的社会担当,它既不是养老院,但是比养老院都快乐,然后它又是很低价位,到现在也就是十几块钱,每周三还在,百十来人,但是老人已经换了一波又一波了。我觉得这个真的要传承下去。

  主持人:用现在咱们用的词是朋友圈。

  尹智君:那个朋友圈你跟他聊会天跟他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距离上一个艰难时刻,现在咱们一想戏迷乐21年了,距离上一个艰难时刻又一个10年过去了,现在这个老舍茶馆名扬四海,很多名人政要都是慕名而来,点名要来老舍茶馆,接待他们的经历当中,有没有让你印象很深刻的。

  尹智君:我接待当中印象深刻是2008年奥运会,因为北京的发展,就是它是随着国家的影响力的提升,我们是半个月来了13个元首政要,其中有一种是来了三位,这是我所经历的,然后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992年我父亲第一次接待基辛格博士,因为他那个的经典的照片,就像他拿那个水舀子卖2分钱大碗茶这样的定格,基辛格西服革履袖扣,我父亲是长袍马褂完全是中式,同端着中国这一个象征着天地人和的三才杯盖碗杯,那一刻我觉得中西方文化在老舍茶馆碰撞了,老舍茶馆的意义、价值真正感悟到了。

  主持人:据说很多这样的一些历史瞬间的定格的一些文物都被送到国家博物馆,这也是当时首次把民营企业的这样一些物件搬到国家博物管去进行收藏。大碗茶创办了35年。老二分一直没变,尽管现在二分钱你已经找不到了,所以想问您,在您心目中未来老舍茶馆,它的发展你觉得你会坚持些什么,如果说环境的变化,可能要让它放弃什么呢?你会放弃一些什么呢?

  尹智君:我觉得坚持的还是一个专业化队伍的管理,因为人才都是重要的,我们现在都是专业团队在经营,就是我们股东层面的人,已经不插手经营,就让真正懂市场又爱传统文化的年轻的团队去关注它,或者说去投入自己的精力,贡献到老舍茶馆当中。如果说放弃的话,我觉得放弃的应该是过去对于传统文化坚守的这种沉重、压力应该把它变成一种快乐的,举重若轻的,特别是自信的。因为毕竟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中国人的文化文明一定是有非常好的未来。

  主持人:这就是35年前,尹总和现在的小尹总在创业方面的环境毕竟也不一样了,心态也不一样了,回想35年前,其实我们在今天节目的一开场,介绍了几个人物章华妹都是在那个时代,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时代能够自谋出路,甚至说像您父亲扔掉干部的身份,带领十几个待业青年来进行创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但是毕竟在那样一个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批人和您父亲一样冒着巨大的风险,拿出超乎常人的勇气在自谋出路,35年之后坚持下来的微乎其微,能够将这个企业做强做大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说从35年前的旁观者,到21年前的参与者,1993年您进入到老舍茶馆,您怎么来看待那个时代您父亲这批创业者。

  尹智君:我们也经常说90年代初期也有一批下海的,我父亲是伴随着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丢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这是当时人民日报的定格。但是1979年开始吃螃蟹的这批人是有与无的选择,就像我说如果他一旦失败了,那我们可能就得借钱,那到1992年那一批人是多与少,可能他是有一个选择性的。所以我更佩服我更尊敬第一个吃螃蟹这些人,他们完全有担当,为了民族的大业,为了真正的国家政策的行动的实施,他们是赶闯真正做起来行动的人。

  主持人:在微博上有朋友说,高中的时候学老舍的茶馆,老师给我们看了那部经典电影茶馆,至今这部电影还是我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后来毕业找工作我看到老舍茶馆招聘,我还投了简历,然后很遗憾没有进入这家公司。我觉得听了节目之后,四个字太遗憾了。没错你去那你天天可以喝两分钱的大碗茶,礁石浪花说,尹盛喜先生在难忘的岁月里,以赤诚火热的心,以感恩为先,肩负大义投身商海,为待业青年送去温暖,为社会送去了温暖,有如大碗茶股股清香,在人间潺潺流淌、徐徐飘逸暖人心扉,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华夏古都的城市名片,一位新系人民的老先辈,怀念。从1978年14万到1986年的1200多万,再到今天我国的个体工商已经突破了4000万而当我们回望改革开放30余年的记忆,最鲜活最生动的还是莫过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老百姓的记忆。

  主持人:北京第一家个体参观的老板刘桂仙回忆说,当初开办悦宾饭店就是穷怕了,苦怕了,想生好一点,也给两个待业的儿子谋一条生路。拿到中国第一份个体户营业制造的章华妹说,改革开放让她实现了从穷到富变化。

  主持人:改革开放初期这些个体户们,经历过最初白眼不理解,也得到后人的尊重,他们用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记录着这个国家走向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让这群敢于现行的创业者有了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而这个群体也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注入了一池活水。

  主持人:最后依然用我们老朋友"浩浩乎平沙无垠"作今天节目结尾,他说一碗茶香飘天涯,一个茶馆浸润文化,创业艰辛历练迎击风雨的勇气,风光无限绽放中华文化美丽,坚守吧,责任与爱心同在。今天再次感谢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来作客我们的那些年给我们讲述了老舍茶馆应该说是大碗茶,老二分精神从35年前,一直传承到今天的点点滴滴,有机会也请您再次作客我们的节目,讲述更多大碗茶的故事,再次感谢尹总也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明天见。

编辑:杨雁霞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财经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