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扶贫观察|创新模式破难关 金融扶贫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

2017-10-18 11:04:00来源:央广网

  导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扶贫开发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各地、各行、各界努力寻找脱贫突破口,齐心协力奔小康。从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到产业扶贫....变化的是方式和路径,而不变的是2020年全面小康的约定。  

  央广网北京1018日消息(记者 马文静)“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地处六盘山特困连片地区的蔡川村曾是宁夏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多年来,缺资金、缺产业、缺技术、缺抵押物的“四缺”难题使本就贫瘠的蔡川村脱贫难上加难。 

  2008年的时候,我想通过贷款引导乡亲们发展产业,但是很多银行看我们村子穷,不愿意给我们贷款。”蔡川村村支部书记马金国无奈的谈起当年的境地。彼时,蔡川村村民家当仅两三千元,缺乏抵押物成为蔡川村贷款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为解决缺乏抵押物的难题,邮储银行宁夏分行探索了“银行+合作社/致富能人+农户”的模式,采用村干部、养殖能手、贫困户等任意3户组成联保小组的形式给农户贷款,形成了“小贷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带动机制,推动了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保证扶贫贷款的可持续性,当地银行联合乡政府和村两委对农户摸底、评审,分ABC 三个信用等级,对蔡川村民进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这使蔡川村村民更加勤奋致富,维护信用。如今,蔡川村80%以上农民的信用达到了A级,从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信用村。

  蔡川村的扶贫路径是我国当前金融扶贫创新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阶段,攻克“硬骨头”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这一时期,金融扶贫的焦点不仅在于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在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帮助贫困户形成持续致富的硬本领,变“输血”为“造血”。 

  创新信贷模式 资金“贷”动致富梦 

  “走路很艰难,吃水没有源,三年两头旱,口袋没有钱。”说起村里的旧况,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村支书朱玉国颇为感慨地叹了口气。曾记畔村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00毫米左右,是个典型“靠天吃饭”的贫困村。村里以往没有什么支柱产业,2006年时年人均收入仅不到1500元。 

  200610月,曾记畔村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村,建立了互助社。2011年底,宁夏“千村信贷·互助资金”的金融创新扶贫工程开启。信用社和互助资金互助社两个法人主体联手,将信贷资金和互助资金“捆绑”,对有信贷需求且符合信贷条件的社员,经“互助社”推荐,按照互助资金扩大10倍发放贷款。在此机制下,曾记畔村村民的贷款资金更为充足,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殖种植业也开始向产业化发展。 

  

  朱玉国表示,互助资金改变了以往“树还没栽,先给果子”的脱贫方式,把无偿给的钱变成了有偿的贷款,有了贷款的资金支持和还款的压力,贫困户们能更好地敦促自己“造血”,而不是总等着国家救济了。

  借助贷款,曾记畔村的致富梦成为了现实。去年曾记畔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8200元,贫困户由385户减少到19户,摘掉了贫困帽子。 

  十八大以来,曾记畔村这样的金融扶贫创新实践在我国“遍地开花”,多家银行联合财政、保险等力量,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了“优惠信贷政策+龙头企业拉动+产业生态链支撑”等金融扶贫模式,全方位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走上可持续的致富路。 

  同时,各地结合当地扶贫特点开发了许多特色金融产品。如农行西藏分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和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为59户发放“两权抵押”贷款600万元;贵州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了100多个针对“三农”和贫困地区的信贷产品,贵州农村信用社的“凤还巢”等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35.73亿元,支持14.6万人次农民工返乡创业。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发展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产品——扶贫小额信贷,其政策要点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三年来,扶贫小额信贷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6月末,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038.4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486.1万户,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4.43万个行政村。 

  阻断“返贫路”保险筑起“安全线”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对于刚刚摘帽的贫困户而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往往带来巨大打击。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苏国霞近日表示,在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中,家庭成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在上升,从两年前的42%上升到现在的44%,健康扶贫是下一步脱贫攻坚的一个重点。 

  “落实扶贫政策,只要人没有问题,贷款就能还上,产业就能发展起来。”2012年,目睹了村民意外去世难以还贷导致家庭再度返贫的事件之后,朱玉国开始琢磨,一旦村民遇到意外,,能不能让保险帮帮忙?但他当年跑了多趟保险公司,都被告知没有这类业务。 

  20164月,由宁夏扶贫办和保监局联合制定的《宁夏精准扶贫“扶贫保”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正式运行,为全区1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精准扶贫“扶贫保”产品。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平安产险3家保险机构合作,兜底保障“人、羊、地、钱”。 

  

  在“政府+银行+保险+担保+个人”的模式下,宁夏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得了贫困家庭成员意外伤害保险、贫困家庭成员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等一揽子保障计划。凡是建档立卡册上有名的贫困户,按照意外伤害险每户100元、大病补充险每人45元的保费标准直接支付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则在原有惠农保险的基础上,调高意外保险保额从66000元至99000元,大病补充累计最高赔付可达80000元,且承担既往病史责任。 

  “手上有了10万现金,一场大病花20万,买个保险一年几十块钱,这账我们都算的清。” 朱玉国说,如今保障费率更加优惠,村民投保热情更高。 

  随着养殖和种植产业逐渐发展成曾记畔村的重点产业,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也成为村民的一大忧虑。“现在我们村从大病到意外,到养的、种的,没有一样不上保险。”朱玉国表示,曾记畔村的滩羊除了传统保险之外,还全都投保了价格指数保险。如今,保险为曾记畔村建立起稳固的“安全线”,让村民不再为“返贫”焦虑。 

  保监会资金部副主任贾飙表示,5年多来,全国累计有超过1300万人直接受益于大病保险,各地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水平普遍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全国城乡居民最高赔付达112万元,城乡群众“因大病致贫”“因大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20177月,我国农业保险累计为190余种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1.32万亿元,承保农户1.44亿户次,支付赔款183.75亿元,受益农户2383.08万户次。值得注意的是,为覆盖农产品价格波动等以往保险难以覆盖的“盲区”,保险业积极创新保障形式。天气指数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保险+期货”、农田水利设施保险等试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据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建立起三套功能、作用协同配合的保险扶贫体系。一是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代表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二是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代表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三是以保险资金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为代表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 

  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期,金融扶贫有望探索更多创新模式,让信贷资金惠及更多贫困人口,持续“造血”动力足,保险保障更全面,致富前行再无忧。

编辑: 王明月
关键词: 金融扶贫;宁夏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扶贫观察|创新模式破难关 金融扶贫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

十八大以来,曾记畔村这样的金融扶贫创新实践在我国“遍地开花”,多家银行联合财政、保险等力量,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了“优惠信贷政策+龙头企业拉动+产业生态链支撑”等金融扶贫模式,全方位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走上可持续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