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易纲:人民币需进一步缩小与一流储备货币的差距

2017-12-21 17:5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21日消息(记者 王明月)“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过程。”122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讲座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易纲表示。今年9月,在SDR新货币篮子生效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出版了专著《人民币加入SDR之路》。在此次讲座上,易纲结合此书,就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三驾马车”之间如何相互影响进行了论述。

   

  从经济领域对外开放来看,“三架马车”包括:贸易投资的对外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减少外汇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规范。“这三个面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要协同推进。”易纲说。

  易纲介绍,自我国1996年承诺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就一直在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如果要管制资本账户,必须对经常账户的每一笔交易识别,然后才能自由进入和自由兑出,这对经济贸易都有一定程度的管制,使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了限制。”易纲说。但是,他同时指出,在推动减少管制的过程中,如果走得太快,又会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教训,发生的偏离错误又要进行重新管制,这个过程就会更加漫长。

  这“三驾马车”中,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尤为重要。“怎样使得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灵活?基本上按照市场供求形成,让其成为金融稳定器。”易纲表示这些问题需要深思熟虑,如果哪一个方面走得冒进,其他的两个方面不配套就会发生问题。《人民币加入SDR之路》一书出版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曾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外汇管制很严重的情况下实现开放型经济,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汇率严重偏离均衡的情况下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良好互动,就中国而言……对汇率既强调合理均衡,也强调稳定。

  易纲介绍,1994年汇率并轨后,当时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汇率最终调为1美元兑8.7块人民币。到2005央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终止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机制,从此人民币对美元进入了浮动汇率的时代。2005年到2014年初,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了近十年,2014年年初到2016年面临着贬值的压力,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币的双向浮动,升值和贬值供求平衡。“今年以来人民币的供求关系较为平衡,国际收支资本的流流出和市场的预期都比较稳定。”易纲说,汇率形成机制有效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方便了贸易投资以及方便老百姓的生活,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为人民币加入SDR奠定了基础。

  此外,易纲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在客观上也为人民币广泛使用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危机后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主要的储备货币波动也比较大,损害了对贸易和投资的信心,而中国金融体系较为稳健,抗风险能力较高。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也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过程。

  “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的里程碑,反映了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一个综合的成果,这个成果不仅包括经济、金融,也包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一个综合成果的反映。”易纲说。同时,他指出,虽然人民币是SDR篮子五大货币里面的第三位,但人民币与真正一流的储备货币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不断缩小这种差距。

编辑: 马文静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易纲:人民币与一流储备货币还有差距

在推动减少管制的过程中,如果走得太快,又会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教训,发生的偏离错误又要进行重新管制,这个过程就会更加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