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积攒各类牌照的金融科技企业不做金融了?服务金融机构如何保证营收?

2018-04-26 06: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记者 王明月)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科技金融,在强监管的环境下,不少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宣布“去金融化”,即便不少上述企业在积攒各类金融牌照上不遗余力。

  

  近日,乐信CEO肖文杰表示乐信不做金融,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此前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巨头也有过类似表述。无一例外,上述几家金融科技企业在表明去金融化的同时,也都声称转型做金融机构的服务商。那么,问题来了,当金融科技企业真的只服务金融机构,是否能够保证营收?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流量和技术服务吗?

  矛盾:宣布“不做金融”,营收主要来自“金融”

  这几家宣称“去金融化”的金融科技企业中,乐信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乐信目前主要业务是商品分期和现金分期,收入来源为“在线直销与服务收入”和“金融服务收入”。据乐信发布的财报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这两类收入占比分别为43.4%、56.6%,而乐信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同期这一比例为60%、40%。从40%到56.6%,这意味着乐信金融服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占比过半。

  

  具体来看,乐信的金融服务收入包括三个方面:利息与金融服务收入、贷款便利与服务费以及其他收入。第一部分利息与金融费用是用户分期购物及分期信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第三部分其他收入包括提前还款和逾期还款的利息罚息。第二部分贷款便利与服务费,则是指通过表外贷款(银行、消费金融的助贷)向客户收取的手续费和服务费,也就是乐信所说的服务于“最好的伙伴”的部分。2017年全年该部分占金融服务收入的12.57%,而另外两项收入合计占比达却到了87.43%。

  

  这意味着,乐信在利息、逾期方面的收入远超助贷收取的服务费。虽然乐信的助贷收入占金融业务的比例从2016年的3.47%上升到了12.57% ,但这与实现“不做金融、做金融机构最好的合作伙伴”还存在着差距。

  转型:“做金融”到服务金融机构,如何保营收?

  针对京东金融的“去金融化”,CEO陈生强的解释为改变收入结构,即未来京东金融的收入,将来源于服务金融机构产生的服务性收入,而不是拥有资产所获得的收益。然而,京东金融200亿美元估值由十大业务线支撑,其中核心业务线为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有京东金融内部人士向媒体称服务性收入总量较低,利润率再高也支撑不住整体。

  陈生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再做金融”并不是指要放弃供应链金融、白条等金融业务,而是未来,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暂且不论转让的形式是否合乎监管要求,如果资产转给金融机构,双方利润如何分配?利润分配后,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是否能保证?几家金融科技公司目前的实践也许能说明问题。

  去年年初,蚂蚁金服就宣布了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而另一方面,蚂蚁金服凭借借呗、花呗两项业务,利用低成本负债工具——小额贷款ABS,撬动了超过千亿信贷规模,在金融业务上获取了丰厚收益。市场人士分析称,蚂蚁小贷带来的利润,或已成为蚂蚁金服最大的利润来源。

  然而,受去年年底小贷公司ABS融资回表的影响,该类业务受到了监管关注。当高杠杆遭遇强监管,2018年一季度,蚂蚁金服只发行了228亿元人民币与消费者贷款相关的ABS,环比下滑74%。在此背景下,蚂蚁金服启动了开放计划,宣布将在花呗、借呗业务上探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据媒体报道,借呗的分润模式主要是由合作银行收取贷款费用,蚂蚁金服再从中获得固定比例收益,虽各家略有差异,但一般蚂蚁金服获得的收益约占30%左右,合作的城商行占近70%。

  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博弈: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是否会长久?

  而说到牌照,不少金融科技企业的说法和做法显得更加矛盾,一方面对外宣称“不做金融”,另一方面却在积攒各类金融牌照上不遗余力。

  比如,陈生强此前说,京东金融持有的牌照几乎都是小牌照,如果没有这些,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出于合规考虑所有的事情都做不了。话音刚落,4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披露,京东拟以5.37亿元参与安联财险中国增资,增资后持有33.33%股份,将成第二大股东。

  

  腾讯“FIT大家族”

  再比如,一向低调、在互联网金融上以“连接”定位的腾讯,自2011年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后,此后便“一路高歌”。在不声不响中,腾讯已经集齐了第三方支付、保险、证券、银行、基金、征信、小贷等关键金融牌照。目前腾讯FiT的金融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其重要营收来源,并且增长迅速,而腾讯一直没有拆分金融业务,相关营收在财报中仍然被纳入“其他业务”。

  麾下有蚂蚁财富、网商银行、支付宝、芝麻信用的蚂蚁金服,金融牌照的积攒当然也非常齐全。

  对于这种矛盾的解释,陈生强表示,京东金融获取牌照是“防守而非进攻”。无论如何,面临金融强监管的来袭,抓住更多的牌照显然会多几分安全的保障和出路。

  有业内人士称,在强监管的背景下,非持牌机构和监管套利机构未来很难生存,做金融业务的限制将越来越多,而发挥科技公司的优势,利用流量和技术赚金融的钱,可能是金融科技公司的选择方向。陈生强也表示由于受制于净资本,“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净资本的基础上,让资金利用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的钱可以赚更多的钱,风险更小、风控引擎可以做得更好,仅此而已”。

  然而,在和金融机构的“博弈”中,金融科技企业目前在流量上和技术上的优势真的会长期存在吗?

  近年来,关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方向上发力的消息不绝于耳。4月18日,注册资本达16亿元的建行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这也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前不久放话:“金融科技不是‘独角兽’的专利,我们传统银行一定会在科技领域打一个大的翻身仗。”

  虽然金融机构踌躇满志,不过先前银行在分期电商等方面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金融机构是否能摆脱金融科技企业而“自给自足”?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又是否会长久?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编辑: 马文静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积攒各类牌照的金融科技企业不做金融了?服务金融机构如何保证营收?

当金融科技企业真的只服务金融机构,是否能够保证营收?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流量和技术服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