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看长江之变】重庆川仪传统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增实力

2019-07-13 13:4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重庆7月13日消息(记者 梁爽)“这条生产线原来是人工操作,需要8个人分工配合,现在1个人控制设备就可以了。”站在数字化智能车间,工人寥寥无几,机器却有条不紊的运转着。重庆四联测控副总经理聂绍忠告诉记者,实现智慧化后,生产效率提高了50%。

  7月12日,重庆川仪数字化智能车间正在作业。 (央广网记者 梁爽 摄)

  聂绍忠所在的四联测控是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仪)的全资子公司,是研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的核心企业。

  川仪前身是1965年从上海、江苏、辽宁等地内迁重庆的四川热工仪表总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重点布局的三大仪器仪表制造基地之一。虽有传统制造企业的基因,但随着重庆创新驱动的推进,川仪不断加快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2014年,川仪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青增泰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每天在流水线上检查产品的一线工人到逐渐做产品的设计编程。他告诉记者,四联测控公司智能化改造之后,自己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那之前做了7年的一线工人,每天就是调试和维修产品,后来为了适应新技术,自己也不断学习,逐渐掌握了编程和研发工作。”他说,从流水线作业到创新研发,自己收获很多。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青增泰工作室”里有一群像他一样的年轻员工投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

  7月12日,青增泰在工作室内做产品编程。(央广网记者 梁爽 摄)

  在川仪执行器分公司智能生产线车间内,记者不时会看到AGV(自动导引小车)按照既定的线路,有条不紊地行驶作业。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根据流水线节拍布置辅助线与配套智能库,通过AGV实现库房、辅助线、产线工位的精确对接,实现流水线拉式生产。

  据了解,新模式探索以来公司实现了仪器仪表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的柔性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运营成本降低,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产品不良品率持续降低,能源利用率提升,各项良性数据均超过了设计目标。

  智能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让一线工人得到了实惠。“我原来最不喜欢重庆的夏天,本来潮热的天气再穿上工作服焊接太难受了,但是现在智能机器人焊接,不仅耐高温,效率还高了一倍。”川仪流量仪表分公司数字化智能车间焊接组组长黄中明告诉记者,做焊接工作的十几年里,总结了八字要诀“眼精手稳 心平气和”,这么多年过来,不断的攻关新技术,感觉自己就像武侠小说里一个不断提升功力的人,智能化也让他“功力大增”。

  2018年,川仪自主研制成功全新一代PAS 300控制系统,标志着公司转型升级,向打造以智能控制系统为主的系统平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技术创新要一代人一代人的延续下去,这是买不来也夺不走的,自主创新技术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都很重要。”川仪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刚肯定地说。

  创新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重庆,像川仪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重庆发挥制造业优势的关键一环。

编辑: 王雨馨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看长江之变】重庆川仪传统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增实力

站在数字化智能车间,工人寥寥无几,机器却有条不紊的运转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