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4日消息(记者 马文静)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11月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主办的“2019(第六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展开了探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近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站在新起点,中国需兼顾粮食数量和质量两类安全,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年度粮食产量多一点、少一点也是正常的,是一个基数性的问题。但是粮食产能安全是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马建堂认为,提升产能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物种业、数字农业、精深加工等领域自主创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马建堂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向影响日益加深,更需要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进出口综合的调控,保障供需动态平衡。当前,特别要健全全社会救助与物价联动机制,减轻某些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总量供需缺口仍会存在,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凸显。必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

  “当代社会,粮食安全仍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脆弱群体日常食物供给不足。二是食品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影响到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王一鸣认为,为此,要通过国家储备制度保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健全低收入人群补助与消费价格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食物供给,同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食物可获得性。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梅君则透露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新方向。孙梅君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需进一步重视标准引领、市场监管、技术支撑、国际合作四方面的作用。

  “应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挑战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孙梅君表示,区块链技术开创了食品供应链溯源的新时代,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溯源的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我们将加快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产业的应用,实施智慧监管。”孙梅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