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话题

  食品价格拉动CPI增长并非通胀来临

  张敬伟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构成CPI的8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七涨一降。因为CPI已经两月处于“3区间”,9月份涨幅3%,10月份较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按照经济学常识,这样的CPI增幅似乎预示着通胀时代的来临,然而经济学分析不能仅靠数据,还要看市场情境和民生感受。第三季度以来,猪肉价格上涨为CPI贡献良多,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

  CPI连续两月处于“3区间”,是猪肉价格“惹的祸”?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基本符合事实。由猪肉价格引起的市场连锁反应和价格传导,对CPI产生了影响。如果猪肉价格降下来,CPI增幅也会降下来。故而看CPI连续两月“3区间”有两重意思:一是不能凭此就认定通胀来临,二是猪肉价格稳不下来或引发市场风险。

  好消息是,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第44周(10月28日至11月1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52.93元,环比跌0.9%,这是今年8月份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跌。随着元旦、春节“双节”来临,增加猪肉市场供给,确保猪肉价格稳定,已经成为全局性的民生菜篮子工程。

  一定要让公众明白这轮猪肉价格高企的原因。无论是猪肉还是其他商品,价格波动都具有周期性——市场供需平衡,商品价格就平稳;市场供给失衡,商品价格则会发生涨跌变化。很显然,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周期,是因猪肉供给减少所致,这符合市场规律。至于猪肉供给不足的原因,是由于非洲猪瘟带来的存栏量减少,要恢复供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如果没有政策导向下的保障措施,如对养猪户实施补贴、资金支持和保险托底,单靠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生猪和猪肉市场难以走出市场涨跌的怪圈。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支持生猪生产政策。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132.6万吨,同比增加43.6%;进口牛肉113.2万吨,同比增加53.4%。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猪肉价格的攀升,固然提升了中国家庭的菜篮子成本,但也扩大了从其他国家的猪肉进口,客观上平衡了全球贸易,为出口国和全球贸易做出了贡献。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密切相连且利益攸关,这也是市场辩证法。

  市场有周期,价格有波动。本轮猪肉价格高企带来的CPI连续两月进入“3区间”,具有阶段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随着猪肉供给的增加,猪肉价格也将企稳,受到传导的其他食品价格也会回稳。因此,市场不必担忧消费品价格的长期上涨。简言之,这不是通胀来临,而是暂时的市场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