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记者 马文静)饱满的燕麦在车间“洗澡”,孕马在草原上自在吃草,从澳洲来的安格斯肉牛在乌兰察布的新家“遛弯”……这些是内蒙古乌兰察布脱贫产业的一角。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产业扶贫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之策。近日,记者在银保监会定点帮扶的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等地调研发现,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扶贫探索与实践,在支持当地产业振兴、推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准“灌溉”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洗麦、熟化、压麦、冷却……在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称“阴山优麦公司”)的加工车间,农户种植的燕麦就这样“变身”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燕麦片。

  依托中国燕麦的黄金产区阴山附近优质的燕麦种植资源,2015年,阴山优麦公司落户国贫旗——乌兰察布察右中旗,开启了察右中旗燕麦产业化之路。随着工厂建设、产品研发、销售推广等工作紧锣密鼓的展开,资金问题成为阴山优麦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

  2018年、2019年,内蒙古银行、平安集团、察右中旗政府开展“银、政、保”合作,由平安集团提供贴费保证保险和全额贴息,察右中旗政府提供贷款额10%的保证金,内蒙古银行为阴山优麦公司累计发放了6000万元“免息免担保”贷款。

  借助贷款资金,阴山优麦公司给予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不低于1800元的生产资料,并签订收购合同,带动1087户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约5000元。

  

阴山优麦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燕麦种子。(央广网记者马文静 摄)

  察右中旗科镇西壕欠村村民霍金元就是受益的农户之一。“春天厂里给我们发免费的燕麦种子,秋天收购的时候,价格能高于市场价格20%。”靠着30亩地,霍金元和老伴种植燕麦的年纯收入可以达到12000左右,比之前自己种庄稼的收入翻了一番,如今,他们一家已脱贫摘帽。

  不仅如此,燕麦产业的发展也为贫困户带来了就业机会。“我丈夫腰受伤干不了重活,儿子还在上初中,以前一年种地、打工的收入也到不了一万元,现在一个月就能挣个三四千块。”阴山优麦公司包装车间职工常金莲说。截止目前,阴山优麦公司已安排察右中旗35为贫困户就业,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

  因地制宜 打造长效支柱产业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发展的长远性,则要看产业选择是否精准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察右中旗广益隆镇气候恶劣,水资源贫乏,不宜发展灌溉农业,而传统的种养产业发展又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市场风险较大,如何找到如何当地环境的特色产业?

  为找到答案,对口帮扶的中国人保财险结合当地环境、种养历史、市场前沿趋势等,经过反复调研,找到了孕马血清制药项目。孕马血清项目的产品是马血清,是马匹血液中的成分,合理抽取对马匹无影响。相较于传统养殖业而言,孕马血清的提取、生产属于生物制药领域,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广益隆镇麻迷图村的孕马血清项目采取“人保+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通过饲养马匹,采集、销售孕期马血清(制品)实现增收脱贫。其中,中国人保解决贫困户资金、模式设计和销路协调问题;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对合作社经营及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并负责血清收购和后续药品加工;合作社则对贫困户的马匹进行集中饲养。

  

孕马在广益隆镇麻迷图村万众养殖合作社马场内。(央广网记者马文静 摄)

  广益隆镇麻迷图村万众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金柱告诉记者,人保财险采购了母马300匹,每匹马价值9000元,每户贫困户仅需自筹3000元即可认购一匹母马,剩下的6000元由人保财险捐赠。每年,农户可从合作社获得至少1000元的分红,三年后,农户可从合作社领回同等大小的母马一匹。

  “挺好的事嘛!我在里面有一匹(马),给合作社养,每年可以分红,三年后马归自己了。”广益隆镇大西五号村村民王长在说道。他告诉记者,如果以后收益可观,会继续买马参与孕马血清项目。除此之外,王长在还将种植的玉米及玉米杆卖给合作社作为马饲料,以前没有销路的农产品找到了“用武之地”。

  据悉,今年9月,马场开始首次生产采血,截至目前已采血300公斤。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项目取得效益后,将考虑引进血清加工和制药厂,联合相关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结合,并协调人保集团投资板块资源,组织产业项目对接洽谈,加大帮扶力度。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近年来,在察右后旗等地,金融机构已经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带贫、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双重保障、消费扶贫带动等全方位金融扶贫模式,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一道,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据悉,2018年底,察右后旗摘帽,14282人实现脱贫;察右中旗已脱贫16589人,计划今年年底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