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昭通1月22日消息(记者 梁爽)“快过年了,订单还很多,需要把年后的货备出来。”年关将近,陶世飞还没来得及给家里准备年货,一直在云笋加工厂上班。

  今年35岁的陶世飞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的村民,也是该村云笋加工厂的一名在职员工。记者从北京飞抵贵州毕节,再从毕节途径云南镇雄县,下午2点出发,晚上10点抵达细沙河村,第二天才见到她。

  山路弯弯,虽是深冬时节,乌蒙山间仍冬雨绵绵,云雾茫茫,湿漉漉的空气湿润了山林和盘旋山路。因为交通不便,这里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细沙河村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境内从400多米(最低海拔)到2700多米(最高海拔)都有竹子生长。其中,筇竹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为西南地区特有。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几年前,政府组织异地搬迁,原来住在山上的村民陆续住进了大房子。(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大山里的竹产业

  筇竹是大自然的馈赠,如今更是细沙河村脱贫攻坚的一个有力抓手。变化发生在2015年,那时村子通了连接镇雄县城的柏油路乡里引进了“云笋”加工厂就建在细沙河村。

  “鲜竹笋不能隔夜,否则就老一节,工厂建在山里正好就地加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乡长周君介绍说,原来村里人采笋之后,为了保证竹笋的新鲜,都是用硫磺粗加工。现在云笋厂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山泉水加工、制作,生产清水笋、笋干、笋片这些产品不仅保证了竹笋健康生产,还可以带动就业。

  “原来在家不赚钱,只能出去打工,一年只能见上孩子一面,现在每天都能和孩子在一起。”陶世飞有俩个小孩,她说,村里有了笋厂,方便照顾孩子是最大的好处。而且,每天骑车15分钟就能到工厂上班,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自家卖竹笋的钱,生活还算宽裕。


细沙河村万亩竹笋林。(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不仅是陶世飞一家发生了变化,细沙河村也在慢慢改变着。乡长周君一边带着记者看村里的竹林,一边说,细沙河村1900多户人家,都是靠山吃山,全乡有134500亩竹子,细沙河村就有3万多亩。“别看我们是小山村,村里还有旅馆嘞。”

  自从村里发展了竹产业,变化就开始了。建厂以来,云笋工厂带动3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663人, 带动农户3785户(15897人);工厂解决贫困户固定就业72人,临时就业2000余人次,固定员工人均年收入3.5万元,临时员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厂子发展的再好,村里人手里能有多少“票子”是关键。周君说,云笋厂带动了当地人流和物流发展,人流增多促进了当地农产品价格增加,“原来白菜 1元/斤,现在2元/斤,原来5天赶街现在3天赶街,集市物品越来越丰富。”

  不仅如此,小山村里也发展起了第三产业。“村里原来连个早餐店都没有,现在不仅餐馆逐渐增多,还有了旅馆,住宿还从最初的原来30元/天,到现在100元/天左右。”细沙河村在周围的名气现在越来越大,周君说,要真正做到工厂发展、群众发财、山村变样。

  “收笋一天1000元,心里高兴”

  回想起今天的成绩,周君觉得难以想象。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竹笋运不出去,价格也高不起来守着大片好山林就是生不出钱。如今,竹笋加工厂的落地,让以竹为生的农户们有了新的销售渠道。

  竹产业的发展,更是让曾经的贫困户、细沙河村村民张江海获得实实在在红利。围坐在炉边,张江海一边搓着手,一边笑容满面地操着方言,说着这一年的“成绩”。原来小老板收笋也就一两块一斤,现在每斤鲜笋的价格能有4元-4.5元。他告诉记者,2019年一年单靠售卖鲜竹笋一项,一家人就收入3万多元。


细沙河村村民张江海和妻子在自家房前合照。(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一年收笋有两季,春秋时节也就成了张江海一家一年中收入的高峰期。“外面打工一天也就一两百块,回家收笋平均一天能赚1000多块,心里还是比较高兴。”他告诉记者,现在卖笋销路稳定,采多少就能卖多少。

  过去一年,靠着外出务工和采摘鲜竹笋,张江海一家一年存了5万元。

  电商平台让乌蒙山间的竹笋走向世界

  一根网线,一端连接着乌蒙山区,一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一直以来,农村不缺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缺的就是销售渠道和品牌认知度。加工的到来,不仅保证了村里竹笋收购价格、带动村里人就业,还给细沙河村竹笋产业发展助了一把力

  2019年,笋加工厂参与了中国红十字会等开展的众筹扶贫大赛,“云笋”系列产品在京东电商平台上获得3000多万个点赞,线上销售金额超过73万元,比目标的1万元众筹目标超了70多倍。这不仅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云南乌蒙山深处的竹笋,还帮助村里人售卖竹笋打开了网上销路。今年1月,云笋工厂还在京东社交电商平台“京喜”上正式开店,细沙河村从此在电商平台上有了自己的店铺和品牌。


细沙河村云笋加工厂。(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云笋加工厂中,工人正在对竹笋进行山泉水冲洗加工。(央广网记者梁爽 摄)

  曾经世世代代要翻越的大山,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商平台,一根网线就把乌蒙山深处的“云笋”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没来也没想到自己家的竹笋能卖到国外啊。”今年61岁的细沙河村村民张明从感叹,种了一辈子竹笋,去年存了1万多块钱,“2020年还会再加油咯”。

  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十分重视笋产业发展,把它和扶贫攻坚工作联系起来。打造云笋品牌,也成为昭通市重点农业工程和昭通市“精准扶贫示范项目”

  临走前,周君告诉记者,正在修建的宜昭(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高速从村边穿过,通车后,从村里开车到昭通不到1小时。笋加工厂负责人孙文彬还补充说,到那个时候,预计每吨竹笋产品的物流成本将降低500元,这笔费用也将回馈到老百姓身上。

  驶出山村的道路依然蜿蜒,但从外地回乡的车队已经排起一道长龙。夜深了,盘旋路上没有路灯,但首尾相连的车辆和操着乡音的返乡人群让山路热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