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0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当前,我国量化投资增长迅猛,量化私募总规模已经迈过了1万亿元关口。不过,和一些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量化交易还存在一些漏洞,亟需打上“补丁”。那么,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量化投资兴盛于华尔街,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欧美市场,从2010年开始,采取量化交易策略的对冲基金占比逐渐增多,到2017年占比已达到27%,全球排名靠前的对冲基金城堡投资、桥水基金、文艺复兴科技等都主要采取量化交易策略。

量化交易在欧美市场走过不少弯路。2010年,美国曾发生闪电崩盘事件——当时美国的主要股指在短短几分钟内迅速暴跌,随后又大幅回升。当时英国的一位交易员被指控利用高频交易,操纵了指数期货,导致市场闪崩。一系列类似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的担忧,认为利用算法频繁挂单、撤单会影响市场的稳定性。

最近10年,欧美的主要金融市场也在寻求如何有效监管高频交易。在闪电崩盘事件后,美国证监会决定引入熔断机制,也就是当价格或者指数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会自动暂停交易一段时间。此后,美国证监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频交易活动的监管措施;在欧洲,监管者也要求高频交易者进行注册等等。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量化交易的监管经验,比如严格约束和规范量化交易,提升交易策略的透明度。国外经过几次崩盘之后,加强了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采用风险预警系统、压力测试、风险限额控制,一出现问题马上报告。我们也需要对于大额资金采取风险限额,要让监管者看到风险,能防范风险。

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对量化交易的监管主要从制度端、准入端、交易端、信息端、机构端等方面入手。比如,德国和日本都以成文法的形式对高频交易实现了集中规制。一些国家对高频交易者实施准入注册管理,比如,英国、美国对高频交易者或者算法交易订单进行电子标记,以便分析和调查是否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还有一些国家则采取限制高频交易者的订单成交比例、对高频交易者实行差异化收费、限制过度使用交易系统等措施。

甬兴证券副总裁许维鸿提出,发达市场对于量化交易的监管更趋成熟,我们应该充分借鉴,但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监管体系。要避免出现像美国的现状,投资者很多都是复制股指占多数,或者是追逐少数权重股的量化交易占大比例的格局。应该鼓励机构投资者多样化交易,特别是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调研,对上市公司的调研,结合国家战略,形成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泰达宏利基金策略投资部投资经理窦福成也认为,量化交易的发展不必完全比对海外市场,要针对中国资本市场自身情况,研发具体交易策略。在窦福成看来,在中国股票市场大家容易情绪过热,量价策略在中国体现为反转,但是这一点在美国并不明显。此外,中国经济增速较高,成长策略的有效性也远远高于美国。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证监会一直非常重视量化交易的监管工作,推动把程序化交易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制范围,建立头部量化机构的数据采集机制,加强量化交易监测分析等。

田利辉提出,量化交易的监管确实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以便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他认为,监管需要使用数字化手段、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来监督交易数据,实时分析交易数据,由此发现异常的交易行为。此外,要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量化交易的优缺点,让散户投资者也可以购买量化基金,变相参与未来的发展。

编辑:嵇敬平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