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0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年来,围绕量化机构的交易行为,市场几度舆情涌动。规范量化交易、加强量化监管,已经成为今年监管层的“重头戏”。系列报道《透视量化交易》20日推出:直击痛点——量化交易监管“组合拳”落地。

 

去年9月以来,沪深交易所针对量化交易建立的专门报告制度和相应监管安排已平稳落地。在这之后,量化交易也迎来了更加系统性、针对性的监管举措。

2月20日,沪深交易所对量化巨头灵均投资实施暂停交易措施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释放了强监管信号。

也是在这一天,沪深交易所发文称,下一步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把维护公平性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量化交易监管安排,包括:严格落实报告制度,明确“先报告、后交易”的准入安排;加强量化交易行情授权管理,健全差异化收费机制;完善异常交易监测监控标准,加强异常交易和异常报撤单行为监管;加强对杠杆类量化产品的监测与规制,强化期现货联动监管。同时,进一步压实证券公司客户管理责任,完善与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协作机制,加强对量化私募等机构的交易监管等。

业内专家和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沪深交易所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对维护市场公平,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有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这一系列组合拳弥补了量化交易在现阶段对市场的不利影响,显著提升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要求他们提交报告、交易策略、交易内容,交易所掌握市场的情况,及时甄别相关的行为,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稳定。”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针对市场关注度高的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进行严格监管,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从而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近年来,随着新型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有助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但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相对中小投资者存在明显的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一些时点也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加大了市场波动。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表示,本次推出的量化交易监管“组合拳”力度大,从多个维度加强监管,基本覆盖了量化交易业务运作的主要环节。不过,这并不是要“一棒子打死”量化交易,而是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量化交易出现交易频率、报撤单频率过高的情况比较多,存在过度运用信息优势,加剧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给市场带来的不公平性越来越明显。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说:“要承认量化交易有积极的一面。市场运行有其基本面,都是由基本面决定,而不是由交易面决定。”

甬兴证券副总裁许维鸿认为,中国已经从一个以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变成了一个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并存的市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成为主要力量,因此量化交易是大势所趋,符合监管要求的量化交易值得鼓励。

许维鸿说:“对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中国实体经济是有好处的,也是大势所趋。所以机构投资者更多地采取量化交易,只要符合监管要求,对一些投资的策略安排进行报备和备案,这都是应该被鼓励的。”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