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财经 > 央广财经评论

央广网

一带一路催生投资机会 专家提醒注意当地法律与宗教文化

2015-04-21 11:34:00 来源:央广网

  【导读】工程基建、建筑建材、交通运输……中国企业发掘“一带一路”新机遇。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特别专栏《“一带一路”新观察》第七篇:“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如何借风起飞?

  央广网财经4月2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漠上驼铃声声慢,古老的丝绸之路浪漫又神秘,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的故事让人们对丝绸之路更增添了一分遐想。丝绸之路记录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沿线留存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遗产,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提出,已经成为旅游“大热”。

  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同时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一带一路”将为推动沿线各国旅游合作发展提供新构想和新路径。

  “一带一路”的实施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机遇,旅游业获得先机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矿产等资源型行业,中国有能力向这些国家提供各种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等,处于产业链的相对高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将在工程基建、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旅游餐饮、跨境电商等领域,带动对沿线国家的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这不仅会有效实现我国产能的向外投放,也会促进国外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两全其美。

  “一带一路”的实施,将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沿线44亿人口、26个国家地区、21万亿美元经济规模,意味着中国工程公司规模提升空间巨大。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基础设施将是互联互通的优先领域。

  张燕生:优先的领域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个是交通基础设施,涉及了公共铁路、管道、港口和航空,通讯的基础设施就会涉及到光缆等等,带来大量的跟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管道建设涉及到的各种设备、材料,实际上中国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便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讲,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还体现在中国是一个大国,也就是说门类特别的齐全,可以生产高铁,也可以生产快轨,普轨,港口,管道,机场,可以生产各种各样的包括物流的一些设备,因此特别适合像"一带一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能力在全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跟中国相比。

  张燕生说,在基础设施建设搭好桥梁以后,更多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可以加快走出去步伐。

  张燕生:“一带一路”建设实际上投资和贸易是它的重要内容,投资和贸易可以带动的面比机电和基础设施更加广。“一带一路”可以带动的,比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我们知道沿线国家44亿人口,他们的人均GDP水平并不高,因此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像纺织、服装、箱包、玩具这一类的产品在当地有巨大的需求。那么为什么说要致富先修路呢?就是先把交通和通讯的基础设施修好之后,中国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可以走出去,像纺织、服装、箱包、玩具这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才能真正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价廉物美,如果中国的产品不进去,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买的都是美日欧的产品,无论是家电还是生活日用品,实际上这些美日欧的产品比中国的产品在同一个档次要贵很多。因此更多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沿线国家的老百姓花更少的钱,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工程基建、建筑建材、交通运输……“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继续评论。

  经济之声:“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出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哪些行业将会得到比较明显的提振?

  徐洪才:我完全同意张燕生的分析,因为主要是基础设施领域,我们有竞争优势。另外就是在互联互通的过程当中,可以派生出很多投资的机会,像铁路、公路、港口、码头还有电商、通讯等等这些领域,这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另外是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在这些沿线国家也有一定的优势。我们现在国内的成本在上升,可以向外转移,在转移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合理的布局,建一些自由贸易区或者高科技园区、开发区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势产生产业集聚效应,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的包括投资、贸易还有金融服务等等,这些机会都非常多。

  经济之声:中国企业应该怎样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企业有望借风起飞?要想乘上“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徐洪才:我觉得要注意两点,一个首先要练好内功,就是说你自身有哪些优势,你的比较优势在哪里,你的市场定位在哪里,把你的资源再配送到哪里。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人才的准备很重要。因为资本的流动,信息的流通,以及资金的交易都很方便,但是人的流动相对困难一些,这是第一。第二,要知己知彼,就是对目标市场,对东道国本身的法律、文化、习俗等等,我们也要了解,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不殆。

  经济之声:走出去之后中国企业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徐洪才:我觉得特别要注意法律和宗教文化方面的东西,这方面的一些东西不能产生冲突,要顺势而为,要本土化,尽可能用本土的人才,了解本土的市场,要熟悉本土的一些法律法规,跟当地的政府还有中介机构以及各种中介组织打交道,要让本土的人才为我所用,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合理的规避风险,合理的配制资源,抢占市场,加快我们的国际化进程。

  经济之声:机遇多,挑战也有。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中,和成套设备出口、企业对外投资、境外工程承包等相比,我国金融“走出去”的成效相对落后。助推中国产业走出去,还有很多课题没有破解。“一带一路”吹来政策暖风,中国企业要想成功走出去、持续走出去,需要哪些领域共同发展,为企业走出去加大保障力度?

  徐洪才:我觉得要改进金融服务,特别是要推动本地的、双边货币的直接交易,这样可以规避风险。我们传统的金融业,像贸易的一些融资信贷,一些业务我们要创新。与此同时,要促进企业海外投资也需要用一些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比如说我们的外汇资金,很多企业并不足,我们金融机构要和中央银行进行沟通、衔接,利用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

  其次,我们的资本市场也应该发挥作用,就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乃至发行股票等等,要推广PPP这样一种投融资模式,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大有可为的。

  另外,我们的很多企业应该要借助国际上的一些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来推动,还有中介机构,行业组织,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规范,避免恶性竞争,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起到一个引导、指导的作用。

  经济之声:除了金融领域,还有哪些行业可以给“一带一路”提供更多的支持?

  徐洪才:我觉得比如像财务顾问、投资咨询顾问、商务顾问这些,乃至智库等等咨询顾问,文化产品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资本的流动,首先是思想,要了解对方的市场,知己知彼,所以这些服务业应该大有可为。其次,与此相关的一些中介服务,比如法律、会计、咨询还有其他的一些咨询顾问、技术顾问等等,各种咨询业务应该蓬勃发展。另外,我们可以互联网+这样一种形式,插上一个腾飞的翅膀,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果,尽可能的加快对外开放的进程。

编辑:李静

关键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通讯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