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远见】对话“知识商人”罗振宇 碎片学习无用?

2017-04-06 19:1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6日消息(记者王思远)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知识经济的风向发生怎样的转变?罗辑思维为什么要转向“开放的封闭”?什么是流量“属性化”?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无用的“假学”吗?知识经济是自我升华的一剂良药,还是让人陷入幻觉的“精神鸦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商品化”的知识经济?《远见》本期对话嘉宾:“知识商人”,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以往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知识付费。不光是高晓松、罗振宇等早期成名的红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容平台都在大批上项目,让各领域“牛人”,开收费专栏,传道授业。

  人群中的反对声:“碎片学习”无用?

  最近一段时间,身边听到很多逆反论调:别被“精神鸦片”给骗了,那些玩意没用。讲课的都是“忽悠”,在你相对无知的领域,很容易用话术“降维攻击”你;还有人说“碎片时间碎片学习”是伪命题,你想用三天早上上厕所的时间,听大V讲讲消化一本别人啃了一礼拜的好书,提升格调,可能吗?

  面对质疑,笔者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聊了聊“知识与商业”和“碎片学习无用论”话题。

  老罗转身:“后流量红利”时代 从布道者到“0号用户”

  上个月,罗辑思维作出重大调整:“舍重求轻”不再做每周一期长视频,改为每天8分钟短音频,分享自己读书心得和见闻;同时罗振宇放弃各大音、视频平台数以亿计的分发流量,只专心自家的APP“得到”,这是逻辑思维上线9个月的付费音频平台,上面有很多来自资本、商业、文化音乐等各领域的讲师,讲师们接受付费订阅。

  罗振宇说,今后“得到”上其他老师的课都收费,他自己只对“哪怕一毛钱”的付费用户“免费”。为什么要放下身段,从以往“布道者”变成“伴读者”;为什么要舍弃视频,专做音频?

  罗:“过去一小时节目,产品感更强,现在8分钟,就是知识边界的拓宽。”

  远:“你带着学?”

  罗:“不用带这个字,就是:我学、我分享。过去我们总要给大家结论,现在容忍自己没结论,只有趣味、体验。”

  远:“为什么不做视频,专做音频?”

  罗:“佛家说:众生耳根最利。过去高僧传法不是撒传单、用文字,是聚众讲经。用声音对人感知和整个体验的嵌入,效率是最高的。”

  罗振宇的判断是:如今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知识经济领域,“泛流量红利”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指向性强的“属性流量”。所以,产品思维优先于流量思维。

  打个比方,前两年是智能手机普及时代,市场增速翻倍,大家都在抢市场,你有足够的出货量(流量)很重要;但这两年智能机普及后,市场增速下来了,很多公司倒闭了,光靠“多干快上”产品不行了,所以针对存量市场,不同属性的人群做“精耕”。

  罗:“为什么放弃了全平台分发,只在自己的平台上做?互联网中有两种商业模式,第一种是获得网络红利,比如谷歌、腾讯。然后乘以客单价和转化率。还有一种更持久的生意,就是苹果那样,做出产品一个个卖。我们做不了苹果,做老干妈辣酱总可以吧?踏实做产品。不是我不要流量,是用产品形成流量。与其外面耍大刀,不如踏踏实实卖这把刀。”

  面对“黑罗”言论:碎片学习是常态 负重前行不害怕“下结论”

  罗振宇最近踩过一个“坑”。在一次创业分享中,他对自己曾经推崇的“社群、U盘化生存和内容电商”复盘,承认自己判断错了;这被一些舆论解读为“打脸”。面对节目开头“碎片学习无用”、“知识付费虚火”和对他本人的质疑。罗振宇的回答是:一,时间碎片化是既成事实,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用碎片化时间填充学习是真实需求;二,值得付费的知识产品,能让人完成“人格跃迁”,满足“成为最好自己”的期待;三,学习本身是动态的,任何问题没有最终的结论,自己也不会因担心“说错打脸”而害怕下结论。

  罗:“哪家公司都不是被舆论断章取义害死的,我不在意这些。没有退幕后的意思,我仍在做节目,从周播到日播,从高高再上到和用户打成一篇,我的位置和姿态更突前了。我并不在乎市场怎么看这问题。你问我,过去几年我们遇到坑没有?当然有。我爬出来自豪一下,你非说这不对。我能咋办呢?”

  远:“心态上会不会收着点,别轻易下结论,防止以后环境变化,大家又说你说的不对?”

  罗:“没有啊,人必须要下结论。但下任何结论时,都要告诉听众‘这是我的结论,仅供参考’。这牵扯到学习这件事的变化。今天不是通过学习复制别人人生道路,很多人说‘学习有用没用’?分歧点就在这。我们在不确定性强的年代,每人的人生道路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学习本质是每个人在自己站立的地方把自己点亮。我听马云的演讲,是我对他信息的学习,再想自己该怎么做。下结论吗?我自己学,当然下结论。但我会跟自己说,这不是最终结论。”

  笔者眼中的“碎片学习无用论”

  关于对“碎片学习”的看法,老罗80%以上的观点,笔者非常认同,另外分享三点粗浅的看法:第一,现实和需求。正如老罗所说,碎片化时间、共享方式和学习需求是大城市生存的客观事实。最近朋友圈里,一位做资本管理的朋友发了张她正在学线性代数的照片说:“当年选专业为的是能躲过数学,后来发现“人生需要补齐的是你每个曾经投机试图跳空的缺口”。

  第二,知识和商业的关系。当我们为付费内容买单时,无外乎在寻找三样东西:感兴趣的知识见闻、急于寻找的答案方法、更高维度的视野思维。

  付费内容的本质是商业,做个“卖知识的商人”这事本身光明正大,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某种程度,人们感谢这些“知识商人”的存在,只要不是歪理邪说误导别人,多一些知识产品选择“有益无害”。

  当然,商人不是慈善家,他们要“在交易冲动期内,促成购买行为”。他提供真实产品,而你需要避免“冲动消费”和对购买结果负责,因为真正付出的不是钱,是有限的时间,这点上,每个人生来平等。

  第三,学习的心态。学习这件事,不在任何一个APP和大V的嘴里,在你的心里;很多抱怨“听了不少大IP,实际没用啊?”这背后是不是听得太多,做得不够?当你指望碰到一高人,可以让你用“松山剑法”的造诣努力练成“独孤九剑”,这事的心态本身已经错了。

  如果这种心态是“上点劲”,还有种心态叫“降降火”。笔者有一朋友,家境非常殷实而且事业不错,随着事业发展,他时长陷入深深焦虑。因为越往上走,遇到的对手、同伴就更强、更聪明,他开始没日没夜更努力,情绪越来越差,事业反倒不如以前。后来,他走出来了。笔者跟他说:天赋和起点差异,其实从上学考试排名时,每个人就感受到了,有些事可以通过努力弥补,有些不可以;我眼里,你比以前更好了,而且好很多,不要“过度”在意命运和天赋更优于你的人和类似“比你更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这样的话。人生的竞争和赛跑,最大的对手和队友都是自己。

  正像老罗说过的一句有点“酸溜溜”,但实际没错的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编辑: 赵亚芸
关键词: 远见;罗振宇;逻辑思维;碎片学习;知识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