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远见】粤港澳湾区会成为马化腾们所说的“中国硅谷”吗?

2017-07-03 16:4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3日消息(记者王思远)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不久前在香港举行。这场论坛中,几十位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家、湾区专家和学者出席,广东副省长和港澳地区两名财政司长同时出席,明确了“共建中国世界级湾区”和“新硅谷”的愿景。

  什么是“湾区”经济?经济学家周其仁如何看待打造“中国新硅谷”的挑战?马化腾为何认为眼下粤港澳湾区拿了“一手好牌”?一向低调却不示弱的顺丰总裁王卫,为什么说险些因“一念之差”掉队?本期【远见】话题:马化腾们所说的“中国硅谷”,究竟是什么。

  湾区经济:国家区域经济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国际上比较著名,如纽约湾区、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

  大湾区在经济层面有两个重要意义:(1)新模式、新技术和新制度,让资本、人才、文化和创新机制等产业要素之间,发生协同和化学反应,为国家和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2)克服国家层面战略界别的不信任,以往任何国家主导区域经济战略、双边多边经济协定,会引起另一些国家很警惕,邻居之间大家算账,你影响力强了,长远对我不力?湾区经济这种自发的生态聚合和开放环境,有效地环节国家间经济战略的信任成本高。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东莞等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数据显示,这一区域的总人口已经超过6600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36万亿美元。从经济体量上看,它刚起步,就已经成为继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粤港澳湾区“基因融合”:不光要密度,还要有浓度

  但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有很多挑战。最艰巨的就是三地“基因”融合,粤港澳处在不同的制度空间:不同关税、不同货币、不同法律和文化。注定了三地经济要素间,不可能无摩擦地流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深圳墙”模式,消化制度落差;然而今天外界认为深圳、广州比香港更有前景的情况下,怎么做?

  经济学家周其仁指出:“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中国13%的GDP,密度够了不等于浓度也够,密度只不过是空间摆了这么多东西,他们互相动得怎么样?我觉得这是大湾区建设当中的重点。”

  马化腾,从今年两会就一直呼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他认为,在以广东、深圳,汇聚着像腾讯、华为、大疆等一系列新型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在软硬件和服务方面三位一体,眼下中国企业手上握着几副好牌。

  马化腾说:“恰恰反映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未来,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软件开发,已经不能孤立发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设备里面,软硬结合,同时又连到云端,与后端的云服务进行整合,这是大势所趋。大湾区的概念刚刚出来,我认为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全球十大市值的企业最近半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不是能源就是金融,但最近半年,有7家是科技公司,中国有两家就是腾讯和阿里巴巴。发展大湾区要更重视发展科技。”

  宏观层面,发展大湾区,政策规划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世界三大湾区中,旧金山湾区政府重视与科技和公司合作,让科技公司融入就业、政策、教育、交通、公共安全这些政府事务中;同时用财税杠杆减税、吸引高科技企业;纽约湾区围绕着最初的金融要素,先后制定了四次行政区域规划,最终确定围绕“公平机会”为要素的创新湾区;东京湾区则强调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建立综合性的经济带和城市圈。

  马化腾、王卫谈:开放基因决定“中国硅谷”未来

  粤港澳湾区未来想成为世界湾区的“第四极”,核心打造“创新”循环机制。以深圳为例,一直不缺乏“创新”精神,从当年“山寨式创新”(遍地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产业),到现在“用户拉动式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把握市场热点和需求,在技术意外的要素上下功夫,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如何像,像旧金山湾区一样,以产学研一体化主导,内生技术驱动的创新生态?

  马化腾认为,应该在管理思路上更开放,比如户籍、人才、税收、教育配套等方面,给予大湾区足够的弹性和政策红利,筑巢引凤,加强城市对人才的“友善度”。

  马化腾说:“大湾区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香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高校和基础研究平台,但可惜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很难留在大湾区。我建议‘搬大树,引凤凰’,吸引更多的科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比如说出入境政策方面,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绿卡,让高端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域的发展能更加便捷。在个税方面能不能实行一些补贴,能让在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范围内工作、生活都视同于在港澳生活、工作。”

  前一段时间“坊间网红”顺丰总裁王卫,从不爱出风头、网上照片都找不着几张的“首富”现身。当天很多媒体文章用这样夸张的题目“王卫反思,为什么和马化腾的差距是2000亿对2万亿”。这话从何说起呢?所谓的一念之差,就是对开放精神的理解,“开放”恰恰是大湾区经济的核心理念。

  王卫说:“11年前,当时我理解腾讯就是一个QQ,我认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10年、11年下来,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 一念之差。我这一念是在于打造自己内部的一个生态的环境,专注自己做自己的产品。其实马总除了打造自己的内部环境以外,还打造外部的整个生态环境,而这种更开放的模式,包括不同的合作伙伴,赢得更多的机会。最终十年下来就是两千亿跟两万亿的区别。我更认为,大湾区是互赢、互通、互联,整个大湾区里面的所有参与者都是赢家。”

  实际上,全球很多大城市都掀起了一场创新网络转型的潮流:纽约着力建设“知识经济、科技纽约”的硅港;伦敦提出打造“技术创业”为核心的硅环岛;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也在当地著名的one north科技园,提出打造世界级研发中心的设想。这不仅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科技赛跑,对于想在新兴产业中寻找找机会的创业者和就业者,也是难得的机遇。

编辑: 李岸
关键词: 粤港澳湾区;马化腾;中国硅谷;湾区经济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