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反映时代发展大逻辑

2017-12-21 10:3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2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反映时代发展大逻辑。

  艾四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陈爱海:“改革开放以来,到十九大之前,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直到十九大做出新的重要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果要对这个变化做一个对比的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想要什么’和‘你能给什么’之间的矛盾。从变化的字面上看,有三个不一样:第一就是‘物质文化’变成了‘美好生活’;第二,‘落后的’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第三就是‘生产’变成了‘发展’,而没有说‘不平衡不充分的生产’。这种变化,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艾四林:“进入新时代,我们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重大的判断,就是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具有时代性,具有开创性,也指明了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这里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从‘物质文化’变成了‘美好生活’,比如说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可能只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经过这四十年的过程,已经是‘从有到好’,到了今天应该是‘从好到优’的发展过程。人们的需要的广度也在变化,原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需要、文化层面的需要,现在我们不仅仅只是关注这两方面的需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需要。

  那第二个变化,就是从‘落后的’变成‘不平衡不充分的’。这是什么原因?原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用‘落后’来概括我们的社会生产,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但是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现在是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而且把第三、第四甩得很远。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我们再说我们社会生产还‘落后’,一个是与现实的情况不符合,另一方面也无助于我们‘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声誉。现在我们的高铁已经走向世界,已经非常厉害。你如果还戴个‘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帽子,我觉得这无助于我们‘中国制造’的对外推广。所以在这个时候,把‘落后的’这几个字去掉,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心声。“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不平衡、行业之间不平衡、人群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发展不足,我们有的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还是相对比较低的。

  用‘发展’来取代‘生产’,第一个,‘生产’是中性的表达,‘发展’是向上向好的一个方向性的表达;第二个就是,‘生产’往往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表达方式。如果‘生产’是对应物质文化,这个没有问题。但是‘生产’对应‘美好生活’显然不够,窄了。‘美好生活’讲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需要,不仅仅是文化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还有社会的需要,有公平的、正义的,各个方面的需要,这就是发展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问题。

  所以我觉得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的逻辑。”

  陈爱海:“大概总结一下,为什么是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就是说我们以前可能吃饱穿暖就够了;现在是要吃好,而且要穿美;另外,还有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实现,还有包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以前能吃饱了,我管它什么雾霾呢。这一点我在北京这么多年感受还挺深刻。2008年奥运会之前,其实北京很少看见星星,很少看见蓝天白云,但是那时候我们很少说每天都看看今天天气怎么样,有没有雾霾。但现在不一样了,吃饱穿暖以后要求更高了,现在还要蓝天白云,还要干净的水,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生产’搞好了,可以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但是如果不‘发展’的话,这个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是满足不了的。”

编辑: 李岸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