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远见】从“硅谷视角”看“区块链货币”的错失焦虑症

2018-01-30 12:01:00来源:央广网

  比特币带火了区块链的概念和ICO热潮。疯狂炒作,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刚刚过去的2017年,据说区块链、加密货币炒家们收益10倍只是起步,30倍勉强合格,100倍才敢出来吹牛。据说伴随着比特币造富神话,现在各种数字货币超过1600种,总流通市值超过5万亿。什么是“错失恐惧症”?为什么美国硅谷的比特币资深布道者说,95%的ICO都注定不会有回报?未来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加密货币?而那时,货币将不再代表价格,而是一种语言?本期话题:从“硅谷视角”看“区块链货币”的错失焦虑症。

  现状:“币圈”疯狂 从看不懂到抄不上

  无论是资本市场和所谓的“币圈”,这年头大企业,你要是区块链上掉了链子,似乎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还有很多奇葩的事,买胶卷的柯达出了柯达币;还有国内的某家科技公司,主营业务本来备受诟病,不久前推出自家的加密货币,股价立刻做了火箭似的上涨。

  中国南端的深圳,一个足以垄断全球的制造业样本,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比特币挖矿机。凭借成熟配套的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和产业链,世界排名前三的数字货币挖矿机,全部来自“中国制造”,囊括了全球九成以上的份额。这也受到了各路顶级风投资本的关注。

  国际上看,如果不算2018年1月的这波加密货币价格动荡。比特币从去年年初的900多美元,上涨到超过2万美元;瑞波币过去一年一度涨了300多倍,创造者Chris Larson挤进了全球富豪榜前五位,被PK掉的人,叫马克·扎克伯格。

  “区块链”,交易大爆炸时代下的金矿?

  什么是“区块链”和“加密货币”?

  社会化大生产让社会产品丰富了,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但交易仍处于“一手钱一手货”的原始模式。开个小店卖东西,有个售货员挺好;但要是开大超市、大工厂,规模化的零售,就有瓶颈了,销售员既是最累的活,开薪水也最高,交易成本很大。

  互联网出现后,科技和运算能力,让消费者的支付变得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现在叫交易大爆炸。

  区块链加密货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密码学,算法,P2P网络,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数据结构等, 能够做到两件事:(1)通过密钥签名确定,它属于你。(2)因为区块链全网记账,所有旷工一起挖币,确保货币转移有唯一性,不能做二次支付。就像支票一样,你得签上名、盖上章和银行对上,才有效。否则,你拿着一张一万块的支票,对谁都用,那叫骗子。所以,由于这种加密性、确定性和安全性,让“信用-确权”有了价值和财富属性。理论上,大家都可以设计出自己的“区块链产品”。

  国内炒币疯狂,世界是否也为之所动了呢?我的一位多年的朋友刘泓君,是《财经》杂志常住硅谷的资深记者,她最近采访了一位硅谷的比特币大咖Andreas M. Antonopoulos。这位大咖是什么来头?从硅谷的视角,比特币背后有什么趋势?

  财经记者对话硅谷币圈大咖:95%的ICO项目不会有回报

  在2017年年底,Andreas M.Antonopoulos收到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从12月6号到8号,粉丝为他在两天内筹集了100个比特币,按照当时的价格,价值150万美元。他是一位真正的比特币布道者,也是这个浮躁时代难得的“清者”。他没有追逐逛热的市场,而是真正使用它们。他并没有因为这轮大涨受益,被称为“Bitshame”,这个词是指在比特币领域混了很多年,现在也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带着一些嘲讽的意味。

  捐赠起因是他在Twitter上与粉丝聊天,说他现在并不是一个百万富翁,他在美国创意网站Patreon上每个月接受粉丝们5美元的付费,类似今天的各个平台“知识付费”。直到最近,才还清他所有的债务。即使在比特币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与价值观之争,如何看待ICO(全称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公开发币)热潮与监管,加密货币生态最终会如何发展。

  

  《财经》杂志驻硅谷资深记者、财经杂志公众号“Jane在硅谷”专栏作者刘泓君

  

  比特币“清者”Antonopoulos

  以下是《财经》刘泓君与Antonopoulos(以下简称A)的对话:

  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比特币的?

  A:我有两次与比特币的缘分。第一次是2011年,是读到一个比特币应用到赌博中的案例,我对赌博没兴趣,所以没有注意它;第二次是2012年,我在一个科技网站的超链上,看到了中本聪的白皮书,看完白皮书,这是比我想象中更重要的发明。我停止了手上的一切事情,辞职了,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比特币中。

  刘:你是否自己有做区块链创业,发行ICO项目?

  A:我没有理由去发布ICO项目,我对赚钱没有兴趣。我的人生目标是市场教育,但是ICO没办法让我去做教育。8月份有30多个项目问我要不要参与ICO,我说了30次“不”。  我没有参与到任何ICO项目中,大部分ICO项目找我,都只是想借用我的名声与影响力,我对此不感兴趣。如果你看我所有的演讲、书,从来不推荐任何产品,我珍惜我的羽毛。

  刘:现在的市场上,有没有你心里认同的项目?

  A:我参加过一次ICO,就是以太坊上线的时候。那是这个领域最重要最成功的ICO,参与是因为我对使用他们的技术非常感兴趣,从那以后,我没有看到任何感兴趣的项目,绝大多数项目都把注意力放在赚钱上,95%的项目不会回报任何东西。

  刘:行业良莠不齐,很多公司ICO就是诈骗,很多公司希望好好做事情,但是没有能力去做出好产品。你如何去看现在的ICO乱象?

  A:未来ICO会非常棒,但是今天的大部分ICO都不够好。今天很多公司的ICO没有好团队好项目,这让很多投资者损失钱。在2-3年之后,这些失败的投资者会吸取教训,坏项目和人会失去信誉,更多人会对ICO抱有敬重之心,会有更好的团队、市场来做ICO。这跟股市在初期一样,股市刚刚开放的时候,出现很多丑闻,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这样。

  刘:ICO也有很多创新,比如它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

  A:最早创业公司还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信用卡、个人借款获得资金;很久以后,美国的风险投资正在吸允市场上的资金。这两种融资方式之间,没有新的融资方式,很多公司募资,都集中在一个国家。所以ICO有两点创新:第一,让创业全球化:全球化募资、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项目、全球化参与;第二,它在弥补两种融资方式的鸿沟,从个人机构贷款到股市,中间有很多公司无法融资。所以ICO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会在下个十年完全改变创业公司的运转方式。它会颠覆风险投资、股票市场,早期投资。

  刘:经济学分为两派,一派是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经济学,一派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学,你是弗里德曼的粉丝?

  A:我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我从很多来源吸收了很多思想,无法去说是哪一种。我希望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新自由市场。

  刘:你认为未来是否会每个人都能发行自己的货币,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最后选出好的加密货币?

  A:可能不是每个人,但是要打造自己品牌的人,可以发行,比如球星、歌手,会为他们的球队或者摇滚品牌发行货币。人们今天听到这件事情会觉得很荒谬,但是Taylor Swift、Justin Bieber如果明天宣布要发行他们的币,可能会有20个国家的人支持。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写博客了,加密货币会变像博客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币,但不代表你是做的比较好的那个币。

  刘:如果真有那一天,货币代表什么?是信任么?

  A:不是,对我来说是一种语言,货币是价值,但不是指经济价值,可能是忠诚,可能是粉丝,欣赏,时间、信任,所有的东西都是价值。

  再来看看朋友圈中,其他人怎么说。独立互联网评论人及企业咨询顾问,微信公众号“keso怎么看”制作人洪波(网名Keso)就关注到了这轮炒币潮中的“错失恐惧症”。

  

  洪波(keso)

  “泡沫总是伴随着焦虑。错失赚钱机会,有时候比直接损失钱财还要令人沮丧。你错过了买房,错过了买腾讯,怎能再错过区块链。甚至有人声称,不all in区块链就会被淘汰。西方这种心态叫做“错失恐惧症”,英文缩写“FoMO”(Fear of Missing Out)。”

  “1995年,Gartner咨询公司将新技术的这种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一条炒作周期曲线(Hype Cycle),或者称之为技术成熟度曲线。认为一项新技术从出现到形成生产力,大体要经过5个阶段。

  第一,技术萌芽期,得到大量关注;

  第二,期望膨胀期,达到顶点;

  第三,之后预期落空,进入泡沫破裂低谷期;

  第四,稳步爬升恢复期,形成稳定生产力;

  最终,进入生产成熟期。

  按照这个理论,区块链2016年处于期望膨胀期;2017年,处在由膨胀期滑向泡沫破裂低谷期。Gartner分析,区块链技术达到生产成熟期所需要的年限为5到10年。”

  超声波创始人、爱部落轻日记创始人、TMT自媒体人、《创业家》黑问社区明星导师杨子超则提出了“技术非产品”的场景论。

  

  杨子超

  “根据我的创业经验,区块链很像2009年的云计算和LBS,那时候我们公司自己研究云计算,做平台;一些大平台开发周期三天的应用,我们用1/3的时间就能开发出来,但这没有用。最后结果要么做开源社区,要么卖给大公司。”

  “当你没有影响力的时候,只能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无奈的妥协。有影响力的产品或者服务都是中心化的产物。这些大批大批的区块链公司有几个能活到明年的?现在靠技术突破的创业公司2012年后越来越少,大家拼的都是场景。比如,最近很火爆的,最近直播答题,大撒币送钱,这招谁都会。”

  “区块链必须要有监管,否则也会成为传销的重灾区。”

  “场景化这事并没有错,从LBS、团购到O2O,都是基于一向技术,去挖掘场景。比如,美团是从消费需求到外卖场景进化。技术本身不是产品,需要服务使用场景,服务好了就是好的工具,消费者用得多了就是大平台。区块链如果脱离主流消费场景,注定是一个屠宰场。”

  一位在证监会工作的朋友表示:眼下国内的ICO,对政策监管的预测判断,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大的机会。

  都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货币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屯的。记住这一点,就可能像泓君今天给我们带来的那位硅谷比特币大师一样,做一个清者;否则,你也会像曹操在《短歌行》中预测的那样:对酒(韭)当歌(割),人生几何。(作者王思远 马泽坤)

 
 
编辑: 昌朋淼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