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 《爱评论》特别访谈——“编织奇迹的中国纺织业”本期推出: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央广网发 安健 摄)

  蒋士成院士被誉为中国“的确良之父”。对于这个称号,他表示“受之有愧”。他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没有的确良,只能从国外进口面料或者从国外进口成衣。那个时候,党中央提出了两大民生问题,一是吃饭问题,二是穿衣问题。当时国内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产量有限,耕地也有限,要种棉花就要“粮棉争地”,解决穿衣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生产化学纤维。而在化学纤维中,大家非常认同的就是“的确良”。这样,我们就开始借用国外的技术和装备,引进来,然后组织生产,再慢慢消化吸收。

  蒋士成说,他本人的贡献只是消化吸收这一块。他当时是总设计负责人之一,主要管工艺,管整个核心部分。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装备解决穿衣问题。原因是,如果老是买人家的技术和设备,就只能跟在人家后头走,过几年他们研制出一套新的东西来,我们还要继续买他们的。

  通过两三年的攻关,蒋士成和他的团队很快就把这个技术和装备攻克了。他说,有了技术、有了装备,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个行业发展得特别快。

  中国在自己没有解决原料问题时,只能靠棉麻丝和少量进口一些化纤,那时候大家能穿暖就不错了,穿好基本谈不上,但是随着化纤纺织的快速发展,今天市场上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有的要舒适,有的要时尚,有的要快干,有的要保暖,有的要抗菌,有的要防紫外线,有的要防静电,各种各样,应有尽有。

  一方面是中国纺织业在历史上的辉煌,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纺织化纤行业总有“劳动密集型”“低端”“低附加值”等印象。对此问题,蒋士成表示,纺织工业以前是传统产业,但现在随着学科的交叉,各个技术的融合,包括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纺织化纤工业里面也有很多是新兴产业的部分。比如高性能纤维,有的是耐高温的,有的是高强度的,在航空航天领域、能源交通领域,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常规纤维方面我们也有很大的进步,品种齐全,质量很好,价格成本有竞争力,整体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局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今天,中国已经是纺织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如何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蒋士成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优势环节做得更突出,我们的技术创新,工程也好,产品也好,都要打造出更多标志性的东西来。与此同时,对于比较落后的技术、工艺、产能、产品等,要加快淘汰或加以整合。把该做的做到了,我们有信心在2025年前后初步建成化纤和纺织强国。

  面对全球经贸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中国纺织行业能否做到游刃有余、沉着应对?蒋士成指出,一方面中国自己的市场需求很大,纺织化纤80%的市场都是国内的;另一方面,在我们左右不了国际大环境的情况下,还是要做好自己,把我们的产业、技术开发好,把我们产品的质量做得更扎实,把我们的品种做得更丰富、更适应市场需求。他强调:“西方不亮东方亮,只要我们自己有竞争优势,我们的产品就是人家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