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19网络职业主播报告出炉,大数据记录主播、用户“众生相”。哪类主播最受青睐?哪一类主播的职业寿命更长?2020微信公开课落幕,张小龙再谈微信使命。社交、小程序、搜索、支付,9岁的微信未来将有哪些变化?钻规则漏洞,只退款不退货。杭州互联网法院出手打击“网络职业吃货”,“职业吃货”背后有哪些利益链?如何在技术识别和现有法律环境下有效打击?本期《远见》商业热点观察为您揭秘。

 

  从2016年至今,国内已经诞生了数千家直播平台,拥有近3.5亿直播用户。网红主播们卖货、秀才艺推广品牌和接受打赏,带来新的职业机遇。

  移动社交平台陌陌发布《2019主播职业报告》,通过对近万名移动网络用户、主播的大数据调查,描绘出了一副网络主播的“众生相”。

  根据CNNIC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1%。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较2018年底增长3646万,占网民总体的50.9%。总体看,移动直播的用户,90后占比23.7%,95后占18.5%。越年轻的用户,平均观看直播时间越长。

  (一)行业增速“领跑”网络文娱 用户付费意愿增强

  2019年上半年,网络直播服务增长率高达9.2%,超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网络服务,成为增速最快的网络娱乐服务。

  男性比女性更爱看直播,主播群体的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调查报告问卷的主播中,33.4%为职业主播,95后职业主播占比为45.6%,90后占比36%。从区域上看,北方职业主播远多于南方职业主播。职业主播占比最高的的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甘肃、广西等。

  再来看付费意愿。主播逐步成为一种新兴职业,与直播用户在观看直播时的付费习惯、付费金额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显示,79.4%的用户每个月会在直播中进行付费,每月付费超过500元的用户占比为28.4%,男性比女性更爱付费,才艺实力过硬、性格亲切有趣、颜值高是影响直播付费的三大因素。

  从付费习惯上看,年纪越轻,付费习惯和付费金额也越高。沿海省市用户,付费意愿强,月消费1000元以上用户规模的排名省份分别为福建、上海、广东、浙江、北京、江西等。相反,北方内陆城市用户最不喜欢在直播中付费,全国范围内看直播付费最少的省份为吉林、辽宁、贵州、海南等。

  (二)年轻、高学历主播受追捧 从业者获得更高“职业认同”

  主播们的收入和职业前景如何呢?报告显示,职业主播中收入过万的占比为24.1%,2018年为21%,女主播的收入相比男主播略高。年纪越轻、学历越高的主播,高收入占比越高。月收入过万主播中,大专学历占10%,本科占18.1%,硕士以上学历占25.4%,16.9%硕士及以上学历主播收入在5万元以上。

  作为网红职业,主播们的职业生涯能否持久?受访主播中,26.9%职业主播从业超过2年,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职业稳定性也就越强。

  多数主播对于主播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十分有信心。83.3%的主播表示会在未来2年继续从事这个职业。当然,这需要行动。对于直播收入,78%的主播会花时间和费用提升自己,男主播更重视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主播,越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

  随着行业规范,主播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也有所提升。受访用户中,78%认为“主播是一种职业”,其中女性用户对于主播职业认可度较高。伴随职业认可度的提高,69%的主播得到了家人和伴侣的支持。年纪越轻,获得身边人的认可程度越高。

  但由于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年轻化等原因,70%的受访主播为单身,79%的职业主播单身。选择做主播最主要的三大原因为:时间自由、看好行业前景和展现自我才华。

  (三)群体逐渐年轻化,把握机遇,更要尊重价值观和舞台

  网络直播技术给了更多人展示自我的平台,减少了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埋没了人才的遗憾,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每个坐在话筒前或镜头前的人,都是传播者的角色。

  “主播年轻化”背后,一方面要给出类拔萃的年轻人舞台;另一方面,如何防止过分娱乐、炒作和浮躁的风气,怎样让年轻人摒弃浮躁,在网络平台上输出、交流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也是每个平台和监管者,必须要担负起的责任。

  微信公开课落幕:张小龙再谈未来使命和方向

  每年年初,都会有一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微信公开课。每年只有这一天,微信之父张小龙才会与媒体见面,交流对微信的思考和理念。

  1月9日,2020年微信公开课落幕。这一次,张小龙没有来到现场,而是通过视频与大家交流。

  如今,微信已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或社交平台,而是一个超级庞大、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目前为止,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已达11.51亿——超过了中国人口总数的80%。

  正如张小龙所说,微信任何一个小动作,都有可能引起信息洪流流向的巨变。去年公开课,张小龙就已经在思考,微信下一个8年的挑战。用张小龙的话说:微信以前主要思考的是“怎么做”;现在主要思考的是“做什么”。

  今年,他已经从用户需求出发,转向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所以,他把时间让给了微信各个业务版块的负责人,"让他们带来团队的思考。"几个小时的微信公开课传递了哪些信息和干货呢?

  2015年微信公开课主题是“微信开放生态”,2016年是“微信力量”,2017年是“下一站Let’s reset”,2018年是“to be正当时”,2019年是“同行With Us”,今年则是“未完成Alway Beta”。“永远在测试”——微信背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永远面对变化和自我革新,永远不服老。

  张小龙一直要求产品的功能要明确、简洁。他披露,微信会在不久后推出短内容的新功能。微信公号早就被视为新媒体平台,但张小龙一直表示“微信公众号成为如今的体量和功能,偏离了最初构想”——取代短信成为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避免垃圾信息。

  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微信的5000人好友上限终于要放开了。张小龙透露,“之前限定一个人最多5000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

  企业微信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在所有上台演讲的业务群代表中,排在第一的是微信的当家花旦“小程序”,随后就是企业微信。这个顺序比往年提高了很多顺位。消息称,2020年微信的战略重点之一就是企业微信,在各地各行业,让更多企业和政府部门落地企业微信生态,是明确和重要的任务。

  3岁的小程序进入成熟期。微信方面披露,2019年微信小程序日活跃用户超过3亿,累计创造8000多亿交易额,同比增长160%。小程序人均访问次数相较上一年提升45%。小程序今年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商业闭环。”对此,将在自然新增用户、主动拉回流、更好地商业化等三方面努力。而这个过程中,小程序内容搜索是重中之重。

  比起各类App割裂化,信息难以打通的搜索。小程序目标是,把搜索嵌入到每个小程序内部,海量的小程序就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搜索需求。所以今年,小程序将持续强化小程序页面内容展示、品牌官方区服务,通过“本地搜”能力进一步缩短搜索结果的曝光路径。

  此外,微信披露,小游戏成长2年后,商业价值驶入快车道,2019年小游戏的商业规模同比增长超35%,未来两年这一增速将超过38%。同时截至2019年1月9日,小游戏平台上已有超过10万的开发者,11款小游戏广告月流水过千万。

  最后是来自微信支付的一个重要信号。微信支付团队披露,在2019年,微信支付分用户数突破1亿,超过80%的押金用户使用支付分免押服务;支付分用户在下沉城市增长更快;每个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支付分服务3.8次。毫无疑问,微信支付分,未来将像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一样,通过免押金等服务,承担起用户画像、留存客户和连接各个商业实体的作用——这件事,无关于挣钱,但它的价值将十分“值钱”。

  不仅仅是微信公开课,任何一个大平台打流量的聚集地,他们对产品和使命的思考,都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整个互联网、科技界的大潮所向。

  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为整个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全面繁荣,但也带来了远超任何时代的多元危胁。无论公众隐私,还是伦理道德,乃至社会结构,都有全新的、激烈的全新矛盾冲突不断爆发;技术的滥用或失控风险,以及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发展变化速度,远快于法律与监管的完善速度,对管理颗粒度细化的要求,远广于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深度。这导致很多问题只能由企业自己思考,自己摸索,自己决策,自己承担风险。

  只有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在短短12分钟VCR的演讲里,张小龙向外界传递的思考与抉择。

  网络职业“吃货”猖獗 业界呼吁技术、法律双向治理

  不到4个月,在淘宝网下单4276笔,提起恶意退款订单3896笔,其中退款成功3787笔,总计退款金额达20余万元。最近,杭州互联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宏某侵权,赔偿淘宝网1元钱及律师费1万元。

  被告人的行为揭开了一个神秘群体——网购“职业吃货”。在网上频频下单并退货,只填写虚假的物流单号,实际上“退回”的货物永远都到不了商家手里。

  这些网购者利用网络平台规则漏洞,要求商家“只退款不退货”从而“吃货”,甚至还有“吃货”借机向商家索取高额赔偿金。

  这不是“职业吃货”第一次栽跟头。不久前,被称为“职业吃货”第一案中,湖南女子周某一个多月里下单633笔,申请退款624笔,却拒不退货。这一行为被法院认定为破坏购物生态环境,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最近,淘宝批量起诉了一批“职业吃货”。法院对此类事件认定为:被告滥用会员权利,系“非生活消费所需”的恶意行为,将重拳打击。

  不需要本钱,也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有一颗厚颜无耻的心。“88元带入门,一单回本”“这个货能上车吗”……诸如此类的对话,正是“职业吃货”之间的行话。甚至还发展出教授方法及售卖个人信息、制造假证的黑灰产业链。

  令人震惊的是,“吃货”群有大量90后、00后混迹其中。他们的手法如出一辙,在收到商家寄出的货物后,申请“仅退款”,以各种理由“威逼”商家退款,自己则吃掉货物。

  “职业吃货”何以得心应手?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利用电商、外卖等互联网平台基于诚信原则的善意互信规则;第二,用“化整为零”薅羊毛的方式,每单数额不大,但累计的金额可观;第三,知道网络交易的维权和执法成本高,于是耍无赖让商家认倒霉。比如,开头提到的那起案件,被告人“职业吃货”宏某被起诉后,始终没有出现。因无法通过普通方式送达,法院依法向其公告送达了诉讼文书。在开庭时,宏某也拒不到庭,最终法院依法缺席审理,判决宏某赔偿淘宝网经济损失1元及律师费1万元。

  《远见》以前的节目中,多次讲了类似“职业吃货”的恶意差评师、羊毛党,说白了都是蝇营狗苟、不知羞耻的人。这些事、这些人本搬不上台面,但警惕这个群体向年轻化、组织化发展的趋势,这对网络营商环境和商家都是致命的。

  笔者认为,打击“职业吃货”,应该从两点入手:第一,事前预防,优化平台规则和技术。规则上,对于可能异常的退货频次、条件加以限制;从技术上,对异常的留言、投诉、评论加以识别,对可疑用户进行大数据标记;对于违规和证实的恶意消费者封号和处罚。第二,在法律上,对于“职业吃货”的追责不应止步于民事领域,在刑事上,当“职业吃货”虚构商品质量问题,退款却不退货,且数额巨大,可认定为诈骗罪;用差评等威胁商家放弃商品甚至索要赔偿的,数额巨大的为敲诈勒索罪;虚假差评“造成恶劣影响”时,可认定为损害商业信誉罪。只有多方着手,严格执法,才能彻底打消“职业吃货”的违法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