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突发疫情面前,问诊需求井喷暴发。互联网医疗挺身而出,与医院并肩作战。分级诊疗体系是怎样搭建和运转的?短时间内如何调集足够的医生资源?如何兼顾效果和效率?人工智能和技术发挥了哪些作用?一场实战检验给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哪些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医疗工作者纷纷驰援湖北。在网络上,一场规模更大的抗“疫”工作也在有序展开:数以万计的医疗工作者上线,不计报酬,为数十倍甚至百倍于己的求医患者在线问诊。

  疫情暴发突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度在民众中造成恐慌情绪。大量问诊需求一旦集中到线下,将远远超过医院的承载能力。而人群聚集一旦引发病毒二次传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互联网分级诊疗对于疏导病患、消除恐慌作用巨大。

  疫情暴发后,微医互联网总医院立即推出“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截至2月21日9时,累计访问人次超过1.1亿,集结38952名医生在线接诊,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39.40万人次。

  在庞大的问诊需求下,怎样调动足够的医生上线?如何保证问诊的需求得到及时响应?线上问诊是否有效?诊疗的质量究竟如何保证?专业的分诊平台能做的仅仅是提供医患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路吗?

  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远见》栏目制作人王思远(左)

  对话嘉宾:微医集团高级副总裁姚晓锋

  “分级诊疗”疏解病患 作线下医院的“防火墙”

  思远:这次抗击疫情,互联网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疫情严重时期,很多人不敢去医院,但是各种诊疗需求反而上涨了。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做了哪方面工作,怎样搭建网上抗“疫”体系?

  姚晓锋:微医是全国的数字健康医疗平台,已经成立十年。我们过去在平台上积累了3200多家医院合作,36万公立医院医生在线上提供服务。我们在除夕前一天紧急上线了新冠肺炎实时救治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线上分诊体系,快速通过在线问诊区分新冠肺炎和普通感冒。

  第二,分诊系统区分之后,平台提供了公立医院的医生咨询和义诊服务。

  第三,赋能基层医生。针对很多基层医生,组织了50多位全国一线城市的专家,通过和基层医生连线,提供抗“疫”指导。

  第四,线上开通便民门诊。为用户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特别是慢性病、常见病的复诊,在线上找医生问诊、开药,并把药送到家。

  第五,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当地医疗机构医生上线,疏解百姓恐慌心理。

  互联网诊疗迅速搭建“线上”抗“疫”防线 受访者版权提供

  充足储备、精准匹配医疗资源:揭开“分级诊疗”的面纱

  思远:一个由点及面的纵深。对于分级诊疗,有人觉得不就是让医生和患者连个线吗?专业分级诊疗平台比起其他通讯社交平台,最大不同是什么?

  姚晓锋:分级诊疗不完全是技术手段,它要依赖海量的医疗资源和数据。我们做了十年的在线诊疗,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用户、疾病,包括从一级学科到二级学科的数据库,形成数据基础,特别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通过AI识别和分诊后,帮助患者匹配最对症的医生和医疗解决方案,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技术只是连接,数据后面能调动的医疗资源才是分诊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思远:最新情况怎么样?

  姚晓锋:从1月23日正式上线义诊平台以来,线上的义诊已经超过135万人次,累计访问人次超过1.1亿,有3.6万医生参与。

  思远:135万人次,相当于一家大型医院差不多两个多月的门诊量了。到底怎么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远程诊疗的形式是图文?还是音频、视频?

  姚晓锋:这次远程门诊提供了三种服务方式。刚开始上线的是图文,平均响应速度是10秒;第二阶段,我们发现基层用户和很多农民工兄弟需要帮助,所以和腾讯推出面向基层的公益服务入口,和快手合作上线了操作比较简单的极速电话问诊,基本一键就能连线医生。后来又上了极速视频,基本上就是图文、电话加视频三种方式,从不同维度服务不同人群。

  疫情以来近140万人次接受微医义诊平台服务 受访者版权提供

  思远:互联网诊疗中,对医生的职责范围、远程医疗的作用有没有定性?

  姚晓锋:我们严格界定了首诊和复诊行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互联网诊疗主要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业务。要有线下首诊的检查、检验结果、诊断依据。线上的平台分两种。第一种以咨询为主,从这次义诊来看,很大比例用户都是恐慌造成的生理、心理异常。第二种是慢性病、常见病的用户,之前已在线下检查过了,包括也在用药,医院门诊停了,所以到线上来复诊、开药,要提供之前的检查、检验结果,还有首诊依据,这样才可以开药。

  拉同行、拒酬劳:义诊医生同气连枝、前赴后继

  思远:义诊医生都从哪里找?来自公立医院的需不需要和院方建立联系?

  姚晓锋:过去十年,平台上已有36万医生。这次疫情针对的是特定科室,如呼吸科、感染科,还有一些内科的专家。上线了义诊平台之后,一天之内平台启动了1500多位呼吸科、感染科以及内科、全科医生。但线上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又快速启动了医生招募活动,通过现有医生介绍医生进来。短短三四天里,相关科室医生从1500多名增加到1万多名。后来一些地方政府(天津、黑龙江、宁夏、山东等)也加入进来,地方卫健部门发文件号召当地医生接入互联网医院。现在,已有超过3万名呼吸科、感染科、内科医生参与。

  思远:这么多医生,热情很高,但资质水平是不是更要准确审核和认证?

  姚晓锋:我们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审核。医生在线自主报名,上线的时候,要提交身份证、执业证、职称证等专业证件来申请,后台有专业的医务团队审核,差不多在1小时之内整个流程就能完成。虽然上线了3万多医生,但整体审核还是比较严格的,响应速度也非常快。

  思远:义诊是不是有偿的呢?要不要考虑多劳多得,让医生更有积极性?

  姚晓锋:我们疫情期间为医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补贴。根据服务形式不同,提供了5块、10块、15块的补贴。本次义诊医生群体中, 75%都来自三级以上医院,这个补贴微不足道。很多医生提出,希望把义诊补贴捐助到疫情区域去,这些举动让我们非常感动。

  用AI打造服务“评控体系” 大数据掌控疫情趋势

  思远:一说互联网医疗,大家会想到黑科技、AI算法等。这次疫情面前,这些技术到底能够产生哪些作用?

  姚晓锋:技术方面,AI非常大的作用就是“质量控制体系”。服务量大时,一天接近30万问诊量,这么多医生到平台上来,服务质量怎么样?本来我们对医生的线上服务是有六条质量标准的,比如“患者上来后,医生要主动问诊,要给患者解释病情、明确诊断,包括人文关怀和安慰”。

  这么多标准,首先需要AI实现批量监测。如果发现医生的服务质量有问题,运营团队就会介入,进行技术处理,比如限单或关闭这个医生的服务。总之,作用是及时优化整体的服务输出质量。

  思远:通过打分机制、互动机制,包括监测数据、人为介入的方式,实现线上医生资源的奖优罚劣和优胜劣汰。这些医疗数据是不是有价值?

  姚晓锋:当然。比如从线上服务的100多万患者的数据来看,明显看到95%是恐慌。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二,线上问诊量非常大。到了大年初三之后,量就逐渐缓解了,也说明疫情整体也在缓解。

  思远:前端服务虽然数据的颗粒度比较大、没那么细化,但如此庞大的数据汇集起来,也是有价值的,能够给行业掌控疾病发展情况提供依据。经过这次实战检验,哪些经验值得肯定?暴露出哪些问题?

  姚晓锋:我们从第一天上线就发现用户需求量非常大。一下暴发这么大的量,我们在产品运营方面还是准备不足。但经过快速调整,最终产品、运营、服务供应恢复正常。但这对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讲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提升。

  思远:这也让我想到了2003年,恰恰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刺激了国内电商的发展。凡是这种第一次,通常都是状况百出或准备不足。但迈过这道关,也预示着行业会有更光明的前途和进步的空间。

  随着疫情发展,义诊医生持续增援 受访者版权提供

  加速疏通产业链 互联网医疗有望步入快车道

  思远:疫情处置中,在打通上下游医疗产业资源联动方面有没有更多的摸索?医院、药厂、研究所、互联网医疗彼此间有没有协同?

  姚晓锋:这次疫情加速了我们在医疗服务产业链里的打通速度。比如尝试给慢性病患者解决用药问题,我们也在打通医保支付。无论是供应端还是支付端,都在紧密地和上下游产业链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接。接下来也会加快与政府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的步伐,包括与各地的医疗机构推动医药保深度发展。

  思远:17年前的非典,产业还停留在PC互联网时代,17年后面对突发疫情,互联网医疗在技术、医疗资源及处置的有效性、灵活性方面,明显今非昔比了。结合目前平台和行业数据,对于疫情未来发展有没有判断?

  姚晓锋:从现有数据来看,疫情状况和百姓情绪已大幅缓解。线上用户咨询、尤其是恐慌性咨询也平稳趋缓。这次疫情如此迅猛地把互联网医疗推到用户面前,大家也看到了它的价值,“不能去医院时到底如何解决医疗需求”。这对行业来说是按下了“快进键”。2月3日、2月7日,国家卫健委连续发布两份关于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的指导性文件,这也是政府部门对互联网医疗在抗“疫”中的价值和表现认同,相信接下来整个行业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本期作者:王思远 张慧娟 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