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交易实况

兆林分享:不要摧残掉孩子的好奇心

2014-01-06 15: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丁兆林:今天要与您分享的是一个新词,我相信这个词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跟它相对应的一个旧词,这老词叫做童子功。如果在艺术或者是武术中间,某个人有童子功,那不得了,以后他在这个行当的发展是很难提及的。但是我说的这个新词和童子功恰恰相反,前两个字一样,第三个字不一样,这个新词叫做“童子伤”,这个伤是伤害的伤,我相信一听这词大概就能够想到说啥。

  “童子伤”这个新词还真是一个大语言学家发明的,这就是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的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小庆教授,大语言学家创造了一个新词,但是这个词说实话这是一个听起来的挺悲哀的,他讲的是什么?说其实不论是在东方也好,西方也好,我们的教育都曾经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在东方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是私塾教育,在西方是家庭教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东西方来讲,都是因材施教,但是后来工业化革命之后,突然大家发现,能够大批量的生产零件,为什么不能够大批量的生产人呢?好,我们把相同年龄的孩子弄到一块,最后出现了50人的班级,甚至现在出现了100人的班级,老师讲课都得拿着麦克风,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可能会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呢?最后这种应试教育最可怕的一点,最大的伤害是把孩子在他童年的时候把他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伤害了。谢教授讲说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培养不出来,而且这种好奇心非常的脆弱,只有在小心翼翼的呵护之下才能够存活、发展下来,不幸的是中国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早早的就被这种可怕的工业化的应试教育给摧残了。谢教授发现,我们尽管是大量非常优秀的聪明的人进到北大、清华、复旦这样的一些学校,以及后来又去国外读书,但是真正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乎找不到,这就是因为这些人在他们童年的时候就曾经受到过“童子伤”,关于这个,您会同意吗?回家看看孩子有没有受过“童子伤”吧。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于琦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