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评论】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对话录(四):创新与“阿喀琉斯之踵”

2017-10-17 07:2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迎接十九大特别专栏《爱评论: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对话录》,第四篇《创新与“阿喀琉斯之踵”》。经济之声评论员陈爱海对话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陈爱海:“创新能力不强,被习近平总书记比喻为中国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我先不妨跟大家一起复习一下‘阿喀琉斯之踵’是怎么回事:荷马史诗里有个英雄叫阿喀琉斯。他出生时有人预言,他最后会被特洛伊人用箭射死。为了让他炼成‘金钟罩’,他母亲把他倒提着浸到冥河的‘神水’里,因为据说浸了‘神水’之后就能百毒不侵。但水流太急了,他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怕被水冲走,结果脚后跟成为他唯一没浸到水里的部位,也成了他最大的软肋。长大后,阿喀琉斯虽然英勇无比,最终却果然被敌人一箭射在脚后跟而死亡。这个故事内涵深刻,所以总书记用阿喀琉斯的故事来比喻中国的创新能力。中国经济这个“大块头”,为什么创新能力是短板?补齐这块短板,为什么那么重要?”

  辛鸣:“中国经济近40年来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的发展成就,是靠什么取得的呢?坦率来讲,很多时候,是靠我们的资源、靠密集劳动力给累积起来的。我们给国际社会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坦率来讲,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都是附加值比较低的。

  真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很多人习以为常:经济发展要有‘三驾马车’。这个话对不对?对。确实要靠投资,要靠消费,要靠出口,没错。但这‘三驾马车’背后,还有更为深层的动力是什么,是创新。你如果没有了技术创新,没有了制度创新,社会经济发展就没有了真正的活力,也就没有了利润和资源。我们现在给国际社会生产的产品很多,但是能喊得出的中国品牌,好像很少很少,甚至目前有一些世界上属于顶级品牌的产品,都是我们中国制造的,但是却不能打上我们的品牌。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呢?要靠创新。如果我们再不这样做,我们说句可能有点危言耸听的话,过去我们到国外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买回一些产品后面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我们很多同志还不太乐意,说跑了一趟国外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我告诉大家,也许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再到国外去买产品的时候,买不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了。不是说我们中国的产品不再往外国销了,依然还销,但是词改了,改成什么呢,改成‘中国组装’,连‘中国制造’都不叫了,叫‘中国组装’了。一字之改背后,其实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更进一步的打压。”

  陈爱海:“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话,我们‘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产品形象,可能比现在还要下降。”

  辛鸣:“是的,还要下降。我们想保住‘中国制造’这个品牌都不容易。但是对于我们来讲,目的绝对不是仅仅做中国制造,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如何做到中国创造?大力进行创新,把创新驱动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层最强劲的动力,我们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创新上下功夫。”

  陈爱海:“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为了补齐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里面,我们把创新放在了第一位。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都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为了不让创新继续成为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十八大以来这些年,我们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辛鸣:“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我们进行观念的转变。实事求是地讲,创新说到底是对既有的一些行为模式的改变和否定。但对于既有的行为模式来讲,它可能还是有坛坛罐罐能维持下去的时候,还是舍不得的,所以我们的创新首当其冲要勇于打破一些坛坛罐罐。如果舍不得,不愿意做,还想小富即安,还想‘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不行的。

  理念确立了,要有与理念相配套的制度体制方面的创新,要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条件。不能嘴上喊创新,结果一到实际工作中间,处处使绊子,到处设障碍。好不容易想搞一个创新公司,我去登记公司,哎呀!跑了五趟都没给注册下来,这是不行的。十八大以来,大家看,党中央国务院在鼓励创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举措。这些制度举措,我相信每一个中国的创业者都有切身感受。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社会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种好的态势,就是因为我们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举措在发挥作用。我们注册公司,不再需要具有资本金;我们去注册公司,不再需要跑多少趟,一次办成;也不需要多少证,一个证搞定了。

  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国家下大力气,在科技进步创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说到底,创新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上,说到底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这一点上来讲,这些年来我们真正能看到的进步,不叫点点滴滴,甚至可以叫一日千里。我们的高铁,成为中国走向世界最亮丽的名片;贵州的‘中国天眼’,成为探索太空的理想工具。所有这些是什么呢,背后就是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

  陈爱海:“您从我们每个人身边都能体会到和感受到的变化来说明,这些年来我们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应该说,强调创新,什么时候、怎么样强调都不过分,在现在的基础上,未来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向继续努力?”

  辛鸣:“其实对于中国社会来讲,创新也是永远在路上的过程。创新说到底,是如何尽可能把全社会的活力给激发出来。在这个方面,我们恐怕任重道远。尽管我们刚才也讲了,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制度体制的变革,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应该说这样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往下做;尽管刚才讲我们也讲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创新理念深入社会、深入人心,但是要把创新真正从理念变为行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尽管说中国这些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毕竟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差距还是有的,甚至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创新,不仅不可能完满收官第一个‘百年目标’,更不可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王雨馨
关键词: 经济发展;对话录;创新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