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开幕 “小”知识有“大”用途

2018-09-18 09:2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吕红桥 实习记者顾晓晓)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公众科学素质是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了解程度。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昨天(17日)开幕,根据中国科协数据,截止到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8.47%,正接近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虽然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提升很快,但全球排名仍然不高。

  一些基本科学知识成为“冷知识”

  我国2016年曾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明确了公众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其中,许多知识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环保、健康、急救、灾害防御和事故救援等。不过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中发现,对于一些和科学素质相关的常识,公众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记者:火灾现场应该怎么自救?

  市民:把鼻子先捂住,捂住之后再找什么口道或者是楼道,跳下来。

  记者:您知道如果发生了地震应该怎样在灾区生存吗?

  市民:了解比较少。

  记者:海水不能直接饮用,您知道为什么吗?

  市民:不知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公众对灾害、事故救援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多,对其余的知识、技能关注度并不高,甚至还认为它们比较生僻,是“冷知识”。那么,掌握这些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究竟有什么用?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关系到国家发展。根据国际经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而对个人来说,用处更加显而易见。比如“抗生素能不能杀死病毒”是很多人眼中的“冷知识”、“小知识”,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指出,这个知识点能直接影响个人健康。例如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无法杀死病毒,我国5个人里面只有1个人知道,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这会导致抗生素被滥用,而滥用抗生素会对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公众科学素质是谣言“粉碎机”

  近年来,互联网上还充斥着大量谣言,以伪科学为包装,让人真假难辨。比如,吃微波炉辐射的食物损害健康,不良商家用黑色塑料袋制作紫菜等。而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认为,公众科学素质还能起到谣言“粉碎机”的作用。

  公众科学素质过硬,不信谣、不传谣,谣言当然也就不攻自破。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薇看来,这种定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公众就能掌握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精神。

  公众科学素质调查要优化相关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采用的是国外早年设计的指标和测试题。李大光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特点,因此需要优化相关指标,使它更精准地发挥作用。

编辑: 昌朋淼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