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记者张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昨天(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数据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在2018年达到997433所,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到83.08亿。中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茜 摄)

  《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我国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质量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其中,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已经实现了5年连续下降。195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仅8915所,2018年为997433所,增长110多倍;医院数量由1950年的2803所,增加至2018的33009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反映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颅脑手术死亡率5年来持续下降。”

  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全球排名从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2016年进一步提升至第48位,成为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郭燕红介绍,近年来,以微创化、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呈现出“外科治疗微创化、内科治疗外科化、介入治疗常态化”的趋势。

  “以心血管领域为例,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人数以每年5%-15%的速度增长,201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达91万余例,手术量位世界前列。此外,人工智能、3D打印、靶向治疗等新的技术陆续进入临床,进一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 郭燕红表示。

  虽然我国医疗服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此,郭燕红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聚焦儿科、产科、精神、麻醉、病理等学科,加大建设力度;针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医联体建设、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郭燕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