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5日消息(记者蒋勇 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结果近日出炉,本次采购共纳入45种药品,全部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治疗领域。

一批常用药品、抗癌药品费用将明显降低。以胃溃疡治疗药物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片)为例,集采后每片价格从9元下降到3元,整个疗程可节约费用约240元。抗癌药索拉非尼单片价格从95元下降到30元,按每天2片的服用量计算,每个月可为患者节约药费3900元。

上海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龚波表示:“通过这种市场的竞争机制,质量保证了以后,我们还促使它以量换价。所有的中选品种52%的降幅,这是很大的。对老百姓降低费用负担的力度越来越大了。”

预计全国患者将于今年5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药品。本次集中采购共有152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118家,企业拟中选比例提高至71%,拟中选产品158个,包括5家外资企业的5个产品,涉及德国、法国、印度和日本跨国药企。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藏宜说,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四批药品集中采购,本次是采购金额最大的一次。

廖藏宜表示:“相对于前几次,这次的带量采购的规模应该是最大的,虽然不如第三批涉及的56个品种那么多,这次是45个品种,但采购金额超过了250多亿元,是历史规模最大的。这么大的规模能够极大满足老百姓对于这些药品的需求。”

廖藏宜说,集中采购除了给患者减负以外,还能明确医药企业市场预期,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采用自主申报的规则,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地跟政府进行博弈和协商,能够获得一个很平稳的市场规模。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企业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在合理的价格下面开展市场竞争,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自己合理的发展战略。”廖藏宜说。

国办近日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要求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国家医保局透露,今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范围将持续扩大,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药需求,确保药品质量及供应,提高患者受益面。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今后常态化逐步地覆盖有关品种,保持工作力度和节奏,扩大采购品种。指导地方重点针对国家集采外,费用大、使用面高的品种开展规模性带量采购,通过国家和地方双重运作逐步解决临床用药和价格回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