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记者夏青)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专题报道《数说脱贫路,当惊世界殊》4日推出第七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960多万人因此脱贫。

 

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易地扶贫搬迁这张考卷圆满完成。2020年11月5日,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宣布,我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约3.5万个安置社区。“一揽子解决了搬迁民众的吃、住、行、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

这是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一幢幢黄墙黑瓦的彝家新居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间。新修的柏油路,一直通到村民节列俄阿木的新家。节列俄阿木是2019年春节期间搬到新家的。相比原来的土坯房,位于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房子又宽敞又方便。节列俄阿木说:“三个卧室,我儿子住一间,我女儿住一间,我住一间,卫生间和厨房在外头,可以洗澡。现在啥都方便了。”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三河村共有134户745名贫困户搬进了9个安置点。

搬进新房子,开启新生活。新生活不仅是有房住,还要有学上,能看病,能就业。

世世代代生活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1400多名塔吉克族贫困农牧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平均海拔高、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山区搬迁到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塔吉克族村民古里汗·帕里瓦说,这里临近县城和学校,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搬到这里来特别高兴,医疗、交通,去县城、学校都很方便,我现在就在村里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之一,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其摆脱贫困状况、实现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措施。

因此,“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贫困群众搬出来后是否能拔掉穷根稳得住,稳住后能否富起来,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更重要的任务。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徐棕俊表示,为了防止脱贫户返贫,他们不仅对脱贫户进行收入监测,还采取了多种发展产业、支持就业的措施。“通过一些监测手段,每个乡每个村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成立了帮户责任制。要对他们的收入进行监测,看他们是不是存在返贫致贫的风险。从产业就业,还有通过低保政策、救助政策,通过这部分政策的支持来防止他们返贫致贫。”

政府的政策只能兜底,要致富还是靠自己。为了让村民今后都能过上好日子,节列俄阿木所在的三河村早就开始规划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产业。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介绍,村民收入从2017年的人均31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1245元,增长了近3倍。“整体上就是按照‘短期+中期+长期’这种模式,来发展整个村的产业经济,包括中华蜜蜂养殖、西门塔尔牛养殖,预计每年可以为贫困户增收近1万元左右。我们最希望的还是把乡村旅游做起来,让村民能够共享农文旅产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