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0月16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以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举行。通过促进精准对接,助力外贸企业开辟新的订单渠道。不过今年外贸企业却面临新问题:受到海运运力不足、价格“节节攀升”等因素困扰,新订单成为“甜蜜的烦恼”。记者在广交会现场采访中发现,面对运输环节的“梗阻”,众多企业主动求变,以“变”谋“订”。

 

广交会人气逐渐恢复(记者刘柏煊 摄)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海运成本上涨,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广交会开展两天来,中国电子进出口珠海有限公司展位前,公司总经理助理童敏不停地接待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洽谈的客户。不过童敏坦言,比起新订单,他们渴望更多的海运舱位。“因为现在(集装箱)柜子很难订。有订单,还得看柜子情况。”

受疫情带动“宅经济”火热,消费电子类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去年公司业务实现30%的增长。不过从去年开始的“一箱难求”、海运价格暴涨,导致订单商品运不出去,出现库存积压、客户取消订单等情况。童敏告诉记者,尽管公司与客户签订FOB合同——由客户承担运费,不过公司积极与客户磋商、让利,以求订单稳定。“(我们和客户)会进行磋商,也会做出一些让利。因为现在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守住市场、守住客户,这是最重要的。牺牲一点点的利润,我们还是接受的。”

前来探馆的宁波交易团与王磊探讨业务发展(记者佟亚涛 摄)

相对于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明显更强。尽管公司出口的主要商品——保险柜、机柜等对海运需求较大,不过盛威国际董事局副主席王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波澜不惊”。面对运价曾经三天跳涨一万美元,王磊告诉记者,他们在与客户协商过程中,一直强调“不要只算海运价格,要算综合成本”。“我们的很多柜子体积较大,一个集装箱原本只能装36台,我们想方设法装124台。因为它可以拆开(放到集装箱里),然后我们再对工人进行培训,教他们组装、车间布局,做说明书。”王磊说,“我们要给他们算笔账,不是说海运价格(多少),要算综合成本。(综合成本)平均下来就不多了。”

此外,公司本着“共商、共担”的原则,通过提供增值服务,降低综合成本,以抵消运价上涨。“比如说我们可以帮助客户设计样本册,在国内印刷后放到集装箱里一起运过去。即使按照同样的1万成本来计算,国内是1万元人民币,他们是1万美元,(成本相当于原来的)1/6。小到样本册,大到网站搭建、产品介绍视频拍摄。我们还给苹果(提供的增值服务)是给它做测试方案。所以我们跟客户谈的是综合成本的概念。”王磊说。

海运成本高企,也让首次进入广交会的海外仓和航运物流企业成为关注焦点。在中远海运的展位前,前来洽谈的客户络绎不绝。“(今天来的客户)挺多的,一直都没停过。他们来咨询一些业务,不单单是海运业务,还咨询海外仓、电子报税报关、拖车铁路一体化安排等。”华南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袁勇告诉记者,面对运价高企,公司已经把接近100%的运力投入海运市场,并且与企业洽谈,签订长期协议合同。“比如我们跟美的、TCL等大型头部企业签订了长协合同。此外,我们也和一些中小微企业客户建立直接联系,直接向他们提供仓位以及合适的运价。”

田丹(左)向记者介绍海外仓布局(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海运价格高企,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海外仓的重要性。据商务部消息,截至九月初,中国海外仓数量已经超过了1900个,总面积超过1350万平方米。

深圳一海通副总经理田丹告诉记者,国内企业将商品提前运送到目标市场的海外仓内,再根据当地的销售订单,第一时间完成分拣、包装和配送。尽管无法解决港口滞留、运费飙升等问题,但是提前备货相当于打上一剂“预防针”。“比如说圣诞节是传统的销售旺季,传统做法是(外贸企业)9月开始出货,货物运到时刚好赶上圣诞。但是今年物流这么麻烦,整个链条都拉长了,如果这时你要有(海外仓)能够提前备货,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