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日消息 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3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瘦身健体专题推进会,通报了该项工作最新进展。

据介绍,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压减”工作呈现新面貌。从2016年到2021年底,中央企业共“压减”法人户数19965户,占中央企业总户数38.3%,国有企业组织结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是“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两非”“两资”剥离清退完成率超过85%,全国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95%,重点亏损子企业3年减亏83.8%。

三是“总部机关化”专项治理行动效果明显,央企集团总部部门数量平均压缩超过17%,人员编制平均减少20%。

四是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各项工作完成率均超过99%。

五是主责实业更加突出。各中央企业累计清理退出非主业、效益差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1099项,收回资金211亿元。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表示,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仍有不少问题——清单内“两非”“两资”清理、“处僵治困”尚未全面完成;“压减”有待进一步推进;不少企业主业仍然不够突出,盲目扩张仍有发生,参股挂靠企业有待进一步整治等。

翁杰明表示,对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为推进瘦身健体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国资委明确了几方面重点问题:

一是巩固“压减”已有成果,加大力度提高精准度。要完善常态化存量法人压减机制,突出抓好并购重组后的压减,严格并精准地控制新增法人。

二是加快剥离“两非”,有效清退“两资”。要进一步清理剥离“两非”;充分发挥地方政策优势,化解“两资”退出难题;积极发挥“两类公司”优势作用;加快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扫尾工作。

三是精简机构、消除冗员,形成高质量投入产出关系。瘦身健体是否有实效,最终还是要看效率是否提升,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对此,要打造精简高效总部,通过三项制度改革减冗员、增活力,提高投入产出比。

四是规范参股管理整治挂靠经营,强化风险管控。当前,国有产权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根治,一些领域风险仍然比较突出。要规范参股企业管理,对不必要的参股,特别是经营效益差、长期不分红、存在风险隐患的,要坚决清理;对确需留下的,要规范管理,积极与控股股东沟通协调,加强管理人员派出、章程制定修改、国有产权登记等基础管理,有效行使股东权利;要科学把控新增参股投资,对确实需要的,要充分论证,严格筛选参股合作方,防止产生新的低效无效投资及退出难问题。

五是聚焦做强做优主业实业,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个别国企投资不聚焦,热衷于铺摊子,甚至脱实向虚、违规投资非主业。因投资管控不严不实,一些项目收益低下,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严把新增投资入口,加大房地产、金融、PPP、对外并购、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管控力度,严控赴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严控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跨越国境或涉及多国因素的境外项目建设,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举债投资。实体企业内的金融业务,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防止实业资金在资本市场内循环。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打造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编辑:杨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