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记者于琦)央广网记者获悉,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全国政协委员莫天全带来多份提案,涉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房地产行业“新的发展模式”等。

重点支持新能源“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

莫天全认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包括部分基础原材料依赖进口,产业链的自主保障能力不足;原始创新不足,“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欠缺;基础性创新研发投入占比低。

为进一步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莫天全提出四点建议:

其一,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基础原材料的探矿和开采储备,加快推进对部分新能源关键战略材料的海外布局,设立原材料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新能源产业链原材料供给端的自给率。

其二,建议持续加强对高校或研究机构新能源重点项目的立项资助,加强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重点支持“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针对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材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弥补技术短板。

其三,鼓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建好新能源产业平台,政府引导成立专项基金和重点项目投资基金,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绿色金融对新能源相关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建立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材料实验室等,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探索新的产品应用场景,促进新能源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四,建议搭建新能源产业引才平台,落实人才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留学生,促进人才开展国际化交流;协同部分国内院校,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夯实人才梯队建设,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加大相关投入,整体提升产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人-房-地联动机制

莫天全指出,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的年份,房企普遍采取“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这种发展模式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诸多问题。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由此,莫天全在探索房地产行业新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并行发展,建立人-房-地联动机制。在商品住宅市场之外,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效果。但需要关注的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适度,加大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的建设力度,控制中小城市保障房建设量。

另外,综合考虑人口流动规模及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区域及城市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未来需要在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上做加法,在中小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上做减法,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第二,坚持租购并举,保障租房群体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推动住房模式由“购”向“租购并举”转变。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当前人口流入量大、新市民和新青年人数多的城市供需矛盾突出,住房租赁需求较为旺盛,针对这部分城市加大租赁住房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利于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公租房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同时,要推动租房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解除租房群体的后顾之忧。

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障体系并不能取代商品化住宅,“购”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高品质的商品房需求亦要得到支持,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第三,坚持盘活存量,健全配套服务。推动城市更新,提高老旧小区的居住品质、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化利用率。一方面,200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区整体功能及配套欠缺,居民居住品质受到较大制约,老旧小区亟待升级改造,如加装电梯、增加适老适幼化设施等。另一方面,闲置商业、办公等物业亦有待进一步盘活利用,支持商改住、商改租等,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租赁住房需求。

发展房地产相关服务产业,如物业管理服务。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住房服务需求、文化娱乐需求等不断增长,其中物业管理服务成为存量服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莫天全认为,伴随着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房地产企业在做好开发业务的同时也需要沿着住房服务链条进行转型升级。一方面,原有开发业务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在代建、物业和租赁等服务领域,向服务商转型或是房企发展必然趋势。同时,房企在转变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节奏,避免急转弯。

编辑:杨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