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财经 > 专题 > 大国大时代2014 > 《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6月谈 > 嘉宾观点

纳绍平:农产品零售环节没有暴利

2014-06-27 17:05: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纳绍平(央广网 卢靖/摄)

  央广网财经6月27日消息(记者 汪威)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纳绍平今天在参加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六月谈:农产品如何走出“卖难”困局?》时说,零售环节是整个环节加价最高的一个环节。以北京为例,至少80%、90%农贸市场卖菜卖果的一些都是外来务工的农民,他们在北京要生活,要养活孩子,要医疗,还要给市场交租金,这一切都得源于每天卖的300斤、500斤的这个菜里。政府要回购这些市场,能够体验公益性降低价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环节里面也没有暴利,如果有暴利他为什么不去做,挣这个辛苦钱?整个农产品渠道环节应该说存在都有它存在道理,是一种需要。

以下为纳绍平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参与这个非常有意义而且非常重大话题的探讨,探讨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因为农产品和我们每一个人,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今天谈论的是农产品卖难的这个话题,刚才大家在片子里也看到了,目前卖难存在很多,也有不同的类型在协助解决,刚才讲的是个体等等的方式,我们也简单梳理了一下这些情况,包括咱们提到京东和新发地市场,电商和市场联手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像去年底河北的供销社旗下的一些公司,直采直销的一种形式,也包括上海农户自己结成品牌产业联盟,做产业链,自己来解决的一种模式。

  今天在开场前主持人也问到,国家很多年前都在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这种信息的平台或多或少都在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畅的问题,可能这都是一些表象,并不是说我们说了卖难这个产业,好像前景不怎么样。其实我们近几年也都关注到,包括IT届、金融届、甚至地产届,很多庞大的资本,都在进入这个新农业现代农业领域。

  农业这个领域在未来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朝阳的产业。所以我们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存在的卖难没有解决,可能涉及到,就是跟它的渠道可能需要做一些关联性的探讨。目前在中国农产品的主要渠道主要有那么两类,刚才徐老师也是把全国的批发市场的情况做了一些介绍。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协会,是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就是来帮助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本身这个行业怎么样来规范管理、运作,当然这里面的一个使命之一。怎么样通过我们的流通和我们的生产环节相衔接,让我们广大的农民种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去,能够卖出去它应有的价值,让我们所有的居民他们日常的消费得到稳定的保障,其实这是我们所做的事情。目前这个渠道在中国来说,最主要的渠道目前仍然是批发市场,尤其在大中型城市,至少70%、8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是经过批发市场的这个渠道来分销出去的。像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在北京占70%以上,当然这是一个主渠道。当然也包括像农贸市场,我不知道在坐有没有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朋友,我就是来自农村的,在一些县级城市或者农村这样一些集贸市场,它对当地的一些农产品的收购或者说流通发挥很充分一个作用,保障周边的消费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从整个流通的比重来说,它可能也就占到20%这样的一个份额。

  另外,近几年商务部包括农业部都在做农村对接这样的工作,应该说农产品生产的环节直接和超市终端这样的环节对接,这个也是目前一个渠道,但是受制于城市化或者是消费群体的这样一些限制,以官方的说法来说,只占到15%,但实际上可能达到了一个比例。另外这几年在电商介入的这样一种渠道也在迅速的介入到农产品流动这个领域里边,虽然有很多人和专家都在讲,能不能持续,目前是不是成熟,是不是可以通过电商这种模式来操作,这个有很多争论。但是目前的事实,我看阿里研究的一些资料在展望,在2014年有望突破1000亿的这样一个规模,反正不管怎么样,就是我们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产品,除了高端的一些进口的食品之外,一些我们认为不可能通过这种线上销售的一种产品已经变为了可能,至于说将来它是怎么样,我们现在可能还不好这么早下结论,但是这样一种渠道,对我们传统的渠道这种冲击或者这种改变,应该说是很强烈的。这不光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最近到全国各地批发市场和他们商务部门多一些交流,天天就卖菜卖果的人,都很强烈的感觉到电商对产业的冲击,他们也在考虑怎么样来改变他们的经营模式。

  当然说到卖难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什么是卖难。我们20年都在说,因为我们之前,尤其是去年前年这几年,开始投入到解决卖难这种工作当中去。包括前面说的,前年内蒙的土豆卖难,商务部要求我们要组织很多的市场,包括组织批发商过去产业对接消除问题等等,组织了很多次,参与了很多。但是经过这次工作我们也发现,这个卖难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卖难,所以我们就觉得这个卖难,应该给它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这样对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能会比较有针对性。当然我们认为应该包括几方面,一个是价格,它这个价格是不是真的跌破了它的成本价,目前领跌地方报出了卖难的价格,并以后没有低到成本价以下,不能接受。卖难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是一户一个村,或者说一个镇或者是一个县,它有多大的量,因为我们在前年组织市场商务部到宁波,去解决当地解决当地茭白卖难的问题,也是发现,当时也是通过中央级的一个媒体,总理也提示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去到现场,实际最后发现,一共是10万斤的茭白,还不够我们一个批发市场一天的销量,很少的量,这是一个量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刚才提到,涉及到一个基本范围有多大,一个村的范围,还是几户,还是一个合作社,还是整个一个县或者一个市,这样一个主产区的范围。我们要考虑它卖难是整个卖难,还是局部性的,个案的问题还是整个区域的问题。近几年我们从经历到参与到了解,我们发现很多的卖难问题都是量不是很大,个别情况还不准确,这是目前的一个现状。但我不是否定现在没有卖难,卖难地区是存在的,客观的实在的,我只是想说我们要真正的区分是不是都是真的卖难。说到卖难我们可能考虑下原因,刚才徐老师也说了卖难的原因,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其中之一就是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因为天气的一些突发的变化,导致农产品的上市期提前或者延后,就像刚才的例子来说,宁波茭白,台风的影响把一季刚种的茭白,全都吹毁了,这样必然导致它的上市期延后,这个区域的上市期延后,导致其他的区域,本来往年很平常的一种上市期打破了。自然因素会导致延期或者提前的上市,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第二方面,这个生产环节更大的都是小规模的生产,当然这个小规模不等于说一家一户生产,其中这个小规模生产,主要还是说没有规模化,一家一户的生产也可以形成规模化,目前这种生产而且是小规模的,这种信息都是不充分的,所以很容易出现跟风种植或者是跟风不种植的情况会出现。种植面积波动也比较大,当然这是一部分原因,当然还有更大的一部分原因。因为今年价格上升,很多产区非原本的种菜的农民会通过一些别的渠道,会拿到地来种植这样一类的产品,原有的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会突然增大种植面积,这种情况我们也是在实地,在解决卖难当中发现的。当地农民也很奇怪,我们种植的面积,种植的技术都没有变化,产量也没有变化,为什么到现在这么多卖出去。会发现除了他们原本种植的之外,还有别人种了更多的,仍然也有很多的优胜的渠道来进行销售。所以说弱势的单个的农民群体就出现了卖难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当然这些年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它单产能增长,也包括政策的导向要增加各个城市的蔬菜的自给率,当然也有很多非主产区也在扩大种植的面积,也都会造成这种很大的一个影响,这是一个方面。  

  第三,就是产销衔接的不畅。一方面我们目前这种流通体系和网络,建了这么多年,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产销衔接的问题,很多的农产品生产出来的确找不到销售的渠道,当然这有很多的原因,有新型的原因也有产量的原因,有品质的原因,但是总的来说这个产销衔接不畅,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我们到内蒙去解决卖难的问题,到当地了解才发现,我们带去的批发商,包括有北京的、有四川的,大家其实是很有爱心的过去,自己去买的机票,花的时间,以优惠的价格去采购,义务帮卖。但是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当地出现在卖难的品种,就是现在市面上根本就不畅销的,没有办法去销售的,不受欢迎的品种。前两天我们刚从内蒙回来,说内蒙武川的土豆在内蒙品质很好,我们经常买不到武川的土豆,所以说好东西它不愁卖的,其实经常滞销的都是一些品质不是很好的,品种很多年,被淘汰,没有生命力的品种,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第四,就是物流设施的不足,就导致我们目前卖难的存在。目前产地的批发点占到60%,可能到不了这个数。但是目前我们最欠缺的就是产地,它出来之后净流通环节,它的一些加工和基本的功能,这种市场是必须欠缺的。它生产出来之后,它很难再产地集中对它进行一个初加工、分级、包装、包括遇冷的等等一些,加强它品质的扩大期,目前在这个环节是比较欠缺的。目前商务部在这个方面也有很多的支持,我们到云南去,在云南一个县,支持建小型的冷库,可能就是几百平米,也就是几百吨这样一个小冷库,但是它能实实在在解决当地农民的问题。它进入库里遇冷,解决它长途运输损耗的一个问题。第二方面一旦出现因为气侯的原因,集中上市的情况,它也可以一定时期内进行一个存储,达到市场的一个平衡。但是这种设施目前还是不是太多。在会前我们也在交流整个物流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物流设施的不完备,冷链设施的不完备,也是对我们整个农产品的运销造成很大的问题,损耗极大。刚才徐老师说的冷链比例相当之低,损耗率很高。但这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最终我们的产品到了终端销售的时候,价格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那整个流通的环节成本不一样,得不到一些回报。势必环节里边出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原因简单的分析。

  刚才对卖难,大家可能很关注几个问题,想谈谈几个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一个就是政府之手和卖难问题,前几年特别突出,政府非常愿意来帮助农民解决卖难的问题,事后我们总结起来,可能就像刚才片子里说的,解决的都是个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系统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我们始终认为政府是不能干预价格,我们也没有办法干预价格,要解决的都是我们的基础的性质的工作,包括信息平台的建设,让产销信息的充分的衔接,尤其是涉及到农产品生产的信息,或者流通环节的信息之间的有效的衔接。目前包括商务部、包括冷链部,很多部门发改委都在做这个信息平台,每年有大量的资金在投入,也有若干的数据,大数据,但是中间的衔接我不知道怎么讲,可能一会大家交流能提到,它市场里面一年交易量,交易额超过10亿,20亿的,他也不一定知道全国他这个产品到底种了多少。

  我经营的品种今年到底有多少,什么季节能够上市多少,他了解的都是他经常合作的这些区域和他合作的伙伴的情况,但是整体全国什么情况,农民生产环节到底我们生产的品种,在各个城市,在各个大的批发市的品牌,到底去年销售多少,今年会有什么样的其实,不清楚。数据存在,但是彼此之间衔接不上,也就是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信息平台。所以说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把所有投入的资源整合起来,真正的发挥作用,当然包括我们流动市值的建设,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应该说是更重要的事情。要去解决卖难的问题,直接帮农民去卖菜、卖果的问题,那永远都卖不完。第二个问题就是经销商苹果的卖难问题,可能之前也有很多媒体也提到,有时候卖难像大蒜囤积,这个问题因为价格的预期不好,囤积了很多,导致价格波动大幅降低,但其实都是个体的行为做成的结果,跟真正的农民种植出来的卖难也不是一回事。

  第三个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关于农产品成本的一个问题。环节中成本高,导致农民的菜,到终端卖三块钱一斤,这种情况是的确存在的。产地的收购价和终端的零售价,差别的确很大,一般超过两倍左右这样的价格。但是换句话说,它也的确是因为农产品流通的环节多或者成本高造成的。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讲,现在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业应该是一个非常充分的市场化的一个行业,没有任何的准入,包括市场里从事菜果交易的商户没有任何准入的门槛,谁都可以去。从理论说市场上不存在垄断,就不存在人为加价的问题,比如说今天有50吨的苹果运到新发地市尺能够卖2块钱一斤,明天有100吨的卖2块钱一斤,那么供大于求了。这个不是他商户个人决定的我今天卖两块,明天卖三块,整个环节从产地收购,到运输、到销售、到批发,这个价格人为都没有办法去控制的。最后讲一下零售环节,这是整个环节加价最高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的跟踪调查,它的最大的程度在于整个的城市群体,它在城市生活的人。以北京为例,至少80%、90%农贸市场卖菜卖果的一些都是外来务工的农民,他们在北京要生活,要养活孩子,要医疗,还要给市场交租金,这一切都得源于每天卖的300斤、500斤的这个菜里。政府要回购这些市场,能够体验公益性降低价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环节里面也没有暴利,如果有暴利他为什么不去做,挣这个辛苦钱,所以说你想说这个事情,可能农产品流动价格,可能有四、五个环节,可能有更多的环节,从张家口到寿光,再到北京等等,但是我想说整个农产品渠道环节应该说存在都有它存在道理,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存在都是合理的,因为他都是一种需要,所以说不能简单的说,成本高、环节多影响到我们的卖难,其实这个完全是两个概念。

  刚才也提到一些媒体和政府之间有一些不实的报道。我刚到一个省去实体调研,当地一个省里面一些政府部门报告的情况反映,产地5分钱,销地买了3块钱,很严重,当地实地去组团组队去调研,发现这个信息是当地信息人通过网上的一个报道去摘过来,再一跟踪这一农民,农民说从来没有卖过这么低的价格,这也是一个情况,就是刚刚说到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息的问题,我们也在大力的做这个事情,想通过协会的平台把商铺具体的信息,个体的信息采过来之后,整个反馈。但是它一个一个点汇出来形成大家能够理解的,感受到的面的信息。生产者或个体的经营这种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导。当然第二个就小生产的环节、消费环节、流通环节成本有效的衔接,当然现在我们在流通环节,尤其是批发市场这一环节,很多经营商户都在做整个产业链的工作,自己也自有基地,当然流转的,也有合作的。

  当然,在这里面我们的调查也发现有一些阻碍在里面,一些商户一些在建基地,在土地问题上也有很多困难,在生产的当地会有一些合作社或者一些人,会先行把成片的生产基地先流转过来或者说先承租过来,拿到政府相关的各种补贴之后,再转手租给我们这些经营部门,而且租期一般都是两年,长的也有三年。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这些经营的商户们,没有办法去大规模的投入到生产环节的建设。他也只是短期的一种行为,从整个这个链条还是到了完美的一种结合。从生产环节来说,可能需要对生产的理念有一种改善,不是为了简单的种植,而是要考虑将来产品出来的商品化的问题,标准化的问题,品牌化的问题,怎么样能够使它产品的价值可以体现出来,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流通网络的问题。现在国家在大力支持网络建设,很多政策也在扶持,尤其在支持公益市场的问题等等。另外一个冷链的问题,当然也包括现在政府倡导的公益市场的问题,大家公益市场发挥公益性。来帮各地的优质的产品,我们使得经营的商户们来做链条的衔接,时间关系我想我就讲到这,电商的问题我就不说了,因为还有阿里巴巴,这个问题,整个卖难的问题,我们到很多地方跟当地政府也沟通过,地方也很重视,农业产业的规划,这么大规模,流通产业的信息在你平时的需求上,生产的这种规模达到比较完善的一种衔接,避免这种盲目的产出。

  

  

编辑:李日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财经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