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宝山段隧道工程始发井水泥搅拌桩建设加快推进,这条铁路将与沪苏通铁路二期一起接入上海宝山站。

  眼下,大江南北,多条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势头正酣,多地铁路投资建设计划相继明确,多路资金为铁路投资提供持续保障。专家认为,铁路等传统基建投资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预计2023年交通有效投资规模会继续扩大,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有效支持。

  铁路建设如火如荼

  2月17日,在西安至重庆高速铁路四川段(简称“西渝高铁四川段”)铜钵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打桩机打下第一根桩,标志着西渝高铁四川段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西渝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昆通道和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3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近期,多地2023年交通投资计划及建设任务相继出炉,交通强国建设有力推进。

  看长三角。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2月10日消息,2023年,长三角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年度建设投资初步计划900亿元以上。2023年,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将确保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金甬铁路等5个项目按期高质量开通,稳步推进沪苏湖铁路、杭温高铁等22个重点续建项目建设,确保萧山机场联络线等5个项目年内开工。

  看大湾区。2023年,广东将争取完成铁路建设投资1100亿元,同比增长12%,达全国铁路投资额的15%。今年将重点加快广汕汕、广湛、深江、珠肇高铁等37项、2168公里项目建设,建成广汕高铁、汕汕高铁、珠机城际二期、广佛南环等8个省管铁路项目,共约511公里。加强白云站等铁路主导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此外,广东还将全力推动深南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省界段、南珠中城际等10个省管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总里程485公里,总投资2232亿元。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消息,2023年全国铁路预计开通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贵州至南宁高铁、成兰铁路成川段、滇藏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段等多条铁路有望年内开通。

  交通有效投资发力稳增长

  开年以来,围绕交通领域建设投资,多部门密集展开部署。

  1月28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交通运输部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2023-2027年行动计划;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发文称,正在研究形成支持企业扩大有效投资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力求用“真金白银”拉动经济增长。国资委提出,要加大民生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积极参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年初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有望继续扩大。”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2022年11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下达2023年第一批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在下达时间上早于2021年的12月2日,且项目数量和下达资金规模也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此外,江苏、浙江等省份也提高了2023年的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目标规模。

  多路资金加强保障

  交通项目建设提速,离不开资金保障。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通知》提出,加大对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资金支持力度,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加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资交通物流项目的配套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落地“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水运物流网络建设等提供支持。

  铁路建设债券也正加快发行。据深交所2月16日消息,2023年第二期中国铁路建设债券(10年期和20年期)已发行结束,“铁道2303”“铁道2304”两只债券2月20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

  前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地7400亿元,有力支持了一大批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建设。“预计2023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延续2022年思路,根据实际需求适时加力、进一步扩大支持规模。”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

  专项债正超前发力稳投资。截至目前,根据31个省份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报告,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达到2.19万亿元,占2022年新增专项债额度的60%,同比增长50%。这一额度是历史上提前批专项债额度的最高值。

  “预计今年政府仍会希望各地加快节奏,前置发行专项债,继续有力支撑基建投资稳增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2023年初基建投资将继续保持10%至15%的高增速,实物工作量有望显著提升。

编辑:杨崇、张圣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