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谁要是不说说DeepSeek,好像就不太时髦似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的一句感慨,生动点出了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爆热度。DeepSeek的崛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也是全球AI产业重构的转折点。值得欣喜的是,在这场AI驱动的变革中,热潮之下不乏深思,黑马身后频现骏驹。回望DeepSeek带来的这波浪潮,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没有停留在叫好连连的崇拜和“迷信”,中国科技从业者志存高远、竞逐求索的深远趋势正在上演。
DeepSeek的横空出世,犹如一条AI鲶鱼搅动全球市场,带来性能、价格、开源的三重冲击。近日Manus的刷屏,更是将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本土人工智能技术的思路创新。一个个国产AI产品的脱颖而出,让世界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也带动了对中国资产价值的重估。热度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厚土壤和强大爆发力支撑。
热潮之下,更需冷静思考。当下,AI并非解答一切难题的“万能钥匙”,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对某个人工智能应用的顶礼膜拜,而是对其“能”与“不能”的清醒认知。产业方面,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状况正处于从技术追赶向局部领跑转型的关键阶段,从人才到资金再到产业生态,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技术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尚不“完美”,面对一些复杂的任务指令,AI的应答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资本方面,要警惕企业凭“AI概念”炒作股价,而核心技术等关键问题却被模糊化……“希望市场各方全面客观冷静看待科技企业成长中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有效管理风险、获取收益。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等,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一起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吴清称。在这场理性与狂热的拉锯中,我们既要为创新喝彩,更需审视每一朵浪花下的暗流。当技术回归本位、不断迭代,当创新扎根现实需求,人工智能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浪潮里并非只有DeepSeek这一朵巨浪。3月6日凌晨,中国AI团队Monica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引发网络热议和关注。尽管这一AI应用处于内测阶段、尚具争议,但它的出现向我们传递了新时代中国蕴藏的创新潜力与澎湃动力。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接受采访时曾说:“OpenAI并非神一般的存在,他们不可能永远领先。”同样,DeepSeek也并非不可翻越,中国科技大潮将在多股创新力量的竞逐下“一浪更比一浪高”。
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人工智能+”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吴清也在两会期间表示,证监会将加大支持科创的金融产品服务供给,持续打好支持科技创新“组合拳”,旗帜鲜明地为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撑腰鼓劲。政策托举、产业协同,中国科技定将向着更高、更远、更深、更广的天地不断求索。(央广网评论员牛谷月)

关注精彩内容